编者的话 10月16日出版的第20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9月至2025年9月期间有关重要论述的节录。
作为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及围绕这一理念逐渐发展而来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和全球治理倡议,既是中国崛起在外交领域的客观反映,也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的根本指南。为深入学习习近平外交思想,本刊联合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宣传部、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组织专家撰文,供读者学习参考。
发展鸿沟与共同繁荣:
全球发展倡议的时代逻辑与实践路径
吴其胜
在全球发展进程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如同一道深刻的裂痕,制约着人类社会的整体繁荣与可持续未来。国与国之间以及各国内部在发展动能、生活水准与机遇获取上的显著差距,不仅关乎公平正义,更是影响全球和平与稳定的核心变量。面对这一严峻挑战,习近平主席于2021年9月在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全球发展倡议,以深刻的时代洞察和系统的行动框架,为国际社会携手应对发展赤字、重塑更加公平普惠的全球发展新范式提供了“中国方案”。
全球发展倡议的提出必然与核心要义
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中,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共同发展是唯一出路。全球发展倡议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理念相通、目标协同、高度契合,体现了对多边主义的坚定支持,旨在推动全球共同发展进入一个以合作共赢为内核、以缩小差距为导向的新阶段,为各国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新的思想引领与实践遵循。
全球发展倡议的核心要义在于对传统发展范式的超越与创新。其创新之处在于:强调发展的包容性,关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的特殊需求,致力于不让任何一国一人掉队;坚持行动导向,聚焦减贫、粮食安全、抗疫和疫苗、发展筹资、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工业化、数字经济、互联互通等当前发展瓶颈最为突出的领域;倡导合作模式创新,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反对强加政治条件和模式输出,尊重各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
全球发展倡议蕴含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路径
全球发展倡议蕴含的理论创新体现在其对发展哲学的深刻反思。传统发展理论或强调线性发展路径,或陷入“中心—边缘”的二元对立,难以适应当前复杂的发展现实。全球发展倡议提出了一种新型发展观:将发展视为一个多元、包容、可持续的过程,否定零和博弈思维,倡导共同发展;超越单纯的经济增长视角,将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支柱有机统一;重构发展合作关系,从援助主体与受援客体的不对称关系转向平等伙伴间的互利合作。这种理论创新为破解全球发展困境提供了新思路。
全球发展倡议的实践路径具有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在推进机制上,目前,已有150多个国家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大家庭,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支持并参与全球发展倡议合作,80多个国家加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在资源配置上,中国宣布加大发展援助投入,将南南合作援助基金整合为“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并增加资金规模。在项目落实上,聚焦务实合作,如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开展智慧农业和防灾减灾合作、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等。这些举措形成了从理念到行动、从规划到实施的完整链条。
全球发展倡议对缩小南北差距具有特殊意义。南北差距本质上是发展权的不平等分配。全球发展倡议从三个方面推动了改变:一是重振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增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能力;二是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增加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三是促进技术转移和能力建设,帮助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价值链。例如,在非洲实施的“减贫惠农计划”,已帮助数百万小农户提高生产力,这正是缩小差距的具体实践。
体现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责任担当
全球发展倡议的成功实施仍然面临全球发展治理碎片化、部分国家内顾倾向加剧、发展资源不足等突出问题。国际社会应凝聚共识,将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坚持多边主义,维护联合国在国际发展合作中的核心地位;强化务实行动,将承诺转化为具体项目。这一倡议的成功最终依赖各国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全球发展倡议是中国为人类发展事业贡献的公共产品,体现了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责任担当。这一倡议根植于中国自身的发展经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让超过8亿人摆脱贫困,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当前,人类发展处于新的十字路口,是全球分裂还是共同繁荣,取决于我们的选择。全球发展倡议提供的不仅是一种合作框架,更是一种希望——通过集体行动塑造一个更加公平、包容、可持续的未来。在这一未来中,发展差距将被共同繁荣所取代,每个国家和每个人都能享有发展的机会与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