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嘉希:“四大全球倡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 全球安全倡议构建对话共享的安全新格局

编者的话 10月16日出版的第20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9月至2025年9月期间有关重要论述的节录。

作为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及围绕这一理念逐渐发展而来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和全球治理倡议,既是中国崛起在外交领域的客观反映,也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的根本指南。为深入学习习近平外交思想,本刊联合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宣传部、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组织专家撰文,供读者学习参考。

全球安全倡议构建对话共享的安全新格局

周嘉希

近年来,国际格局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剧烈演变,部分地区地缘政治冲突持续不断,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挑战相互交织、错综复杂。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提出全球安全倡议,为破解全球安全治理困境、消除冲突根源、促进世界持久和平提供了“中国方案”。目前,全球安全倡议已得到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组织支持,写入120多份同有关国家和组织交往的双多边文件。

全球安全倡议的创新理念

全球安全倡议倡导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为核心的新型安全观,打破了传统零和博弈的思维定式。全球安全倡议提出了“六个坚持”的核心要义,系统构建了新型安全观的理论框架,强调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与原则;同时,高度重视各国的合理安全关切,倡导通过对话协商和平解决争端,并统筹应对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挑战。

全球安全倡议将人的安全与全球公共产品供给紧密结合,拓展了安全治理的民生内涵。全球安全倡议特别关注粮食、能源、数据等非传统安全领域,通过实际行动支持发展中国家提升安全能力。例如,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在过去的30多年间向2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遣维和人员5万余人次,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关键力量。

全球安全倡议以“不可分割安全”原则挑战“集团政治”,重塑大国互动模式。全球安全倡议强调国家无论大小强弱都应享有平等的安全权利,反对“中心—边缘”的划分。2023年3月,在中国的积极斡旋下,沙特和伊朗在北京达成历史性和解,恢复外交关系,成为全球安全倡议的一次成功实践,为地区国家通过对话协商化解矛盾分歧树立了典范。

从理念到行动的多维推进

中国通过将全球安全倡议转化为区域安全架构的实践方案,实现了从理论到行动的有效过渡。中国积极推动与湄公河国家携手打造全球安全倡议实验区,同中亚国家共建远离冲突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构建地区安全合作新架构。在上合组织、金砖机制等多边框架下,中国推动安全合作与全球安全倡议互补互促。

中国坚持通过“安全+发展”项目降低地区风险阈值。中国与部分亚洲、非洲国家签署了全球安全倡议合作谅解备忘录,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中国还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培训各类安全治理人才,2025年计划提供约1700个培训名额。通过新开发银行等平台,中国为成员国及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如设立100亿美元的抗疫紧急援助贷款机制,支持成员国健康与社会保障支出和经济恢复。

全球安全倡议通过可验证的案例构建“安全共同体”叙事。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建立灾害预防与减灾合作中心,显著提升了岛屿国家对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的预警能力与应急响应水平。“可见安全”的成果让南太平洋岛国民众切身感受到安全提升,同时为全球安全倡议提供了一个“安全共同体”的具体样本,展示了中国将理念转化为务实合作的有效路径。

对传统安全理论的超越创新

全球安全倡议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体现出对全球安全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全球安全倡议突破了西方地缘政治安全理论的局限,为所有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维护和平、获得平等发展机遇的新路径。全球安全倡议实现了从以国家为中心向以人类整体安全为视角的重大转变,是安全理论范式的根本创新。

“全球南方”国家正从“规则接受者”转变为“议程共同设计者”。扩员后的“大金砖合作”汇聚了来自亚洲、非洲、中东、拉美等地区的新兴力量。2024年,中国同巴西一道,会同部分“全球南方”国家成立乌克兰危机“和平之友”小组,为推动危机政治解决营造氛围、积累条件。上合组织通过拓展“上合+”模式广泛吸纳非洲和拉美国家参与,聚焦粮食安全与能源转型等关键议题。

全球安全倡议自提出以来,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为动荡变革的世界注入了稳定性和确定性。全球安全倡议回应了“世界需要什么样的安全理念、各国怎样实现共同安全”的时代课题,契合了国际社会求和平、谋合作、促发展的共同愿望。中国将继续与国际社会一道,沿着全球安全倡议指明的方向,共同迈向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