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严峻:“四大全球倡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全球文明倡议的现实价值与世界意义

编者的话 10月16日出版的第20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9月至2025年9月期间有关重要论述的节录。

作为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及围绕这一理念逐渐发展而来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和全球治理倡议,既是中国崛起在外交领域的客观反映,也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的根本指南。为深入学习习近平外交思想,本刊联合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宣传部、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组织专家撰文,供读者学习参考。

全球文明倡议的现实价值与世界意义

张严峻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理念,呼吁尊重文明多样性、弘扬共同价值、推动文明交流互鉴。2024年6月,第78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中国提出的决议,宣布每年6月10日为“文明对话国际日”,这是全球文明倡议从理念走向实践的重要一步,表明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契合了时代潮流,顺应了各国人民推动文明互鉴、加强文明对话、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普遍心愿。作为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全球文明倡议强调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在全球地缘政治局势急剧变化、地区安全形势日趋紧张、多重挑战和危机交织叠加的当下,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和世界意义。

传统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倾向于从大国实力、地缘政治等角度观察世界,体现出西方国家强烈的排他性思维。例如,以“西方中心论”为核心的文明观,将西方的历史文化、政治制度和经济模式视为文明的唯一评判标准;美国学者萨缪尔·亨廷顿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文明冲突论”,预言文明冲突将成为未来国际冲突的主要形式;等等。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全球治理的多重困境,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突破了“历史终结论”“西方中心论”“文明冲突论”等论调的狭隘观点,为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推动文明和平发展与交流互鉴贡献了东方智慧。

为国际关系理论的

创造性、创新性表达提供新视角

全球文明倡议认为,文明遵循一种多元、动态的发展路径,并不存在所谓的“终点”。世界各国有不同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各自处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正确的文明观是理解和尊重不同文明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在面对分歧和冲突时,应采取平等对话的方式求同存异,不同文明在相遇和互动时,都应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进行对话交流、学习互鉴。

全球文明倡议既与中华文明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核心要义一脉相承,又同《联合国宪章》所强调的主权平等、尊重各国人民平等权利的原则高度契合,为国际关系理论的创造性、创新性表达,为国与国相处之道、解决全球性冲突和挑战提供了新的范式和视角。

反对“西方中心论”,

主张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

全球文明倡议反对“西方中心论”视西方价值观、西方政治经济发展模式为样板的话语理念,主张充分尊重各文明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寻求更加多元、平等和包容的文明发展路径,倡导各国通过多边机制和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全球文明倡议主张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反对将某一种文明模式强加于人,倡议将人类文明置于一个“互鉴而非对抗”的框架中,鼓励各国从彼此的文化、文学、艺术、哲学中寻找共鸣、促进相互理解和认同。中国通过近几十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实践及突出成就,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尤其是“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可供借鉴和参考的发展模式和范式选择。

为解决文明冲突对立提供新的解决路径

全球文明倡议为解决“文明冲突论”所预设的文明冲突对立提供了新的解决路径。当前,鼓噪“文明优劣论”“文明冲突论”“制度对抗论”的声音仍然存在,并引申出“修昔底德陷阱”“冲突不可避免”等错误理念和论断;一些国家热衷搞“小圈子”,挑起意识形态对抗,严重危及世界和平稳定与人类文明发展。全球文明倡议强调将文明对话作为化解各国分歧的方式的重要性。

回顾人类文明的演进史,不难发现,文明之间如果一味采取对抗姿态,只会两败俱伤。全球文明倡议提倡不同文明之间平等对话、加强交流。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回望过去,历史上的古代丝绸之路曾为人类文明史上的大交流时代拉开了序幕。着眼当下,中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极大地促进了与共建国家在文化、教育、艺术等领域的交流互鉴,搭建了多层次的文明交流平台,增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彼此尊重。全球文明倡议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底蕴和文化自信,致力于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