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10月16日出版的第20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9月至2025年9月期间有关重要论述的节录。
作为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及围绕这一理念逐渐发展而来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和全球治理倡议,既是中国崛起在外交领域的客观反映,也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的根本指南。为深入学习习近平外交思想,本刊联合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宣传部、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组织专家撰文,供读者学习参考。
全球治理倡议
为解决全球治理赤字指明前进方向
严骁骁
当今世界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全球治理严重赤字。在应对全球性问题时,全球治理能力不足、治理效率低下,某些机制几乎失灵,全球治理的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严重失衡,引发了国际社会对全球治理的信心危机。9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提出了全球治理倡议,为解决全球治理赤字指明了方向。
全球治理严重赤字
削弱国际社会应对危机的能力
全球治理赤字表现为全球发展赤字、全球安全赤字、全球信任赤字以及治理机制赤字。
全球发展赤字。当前,全球发展失速,世界经济处于低迷状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普遍预测未来几年全球经济增速将维持在3%左右,远低于2000年至2008年全球化高峰期5%以上的平均水平。同时,南方国家与北方国家之间的鸿沟不断拉大。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显示,在可持续发展的17个目标中,半数以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进展不足或停滞,有关贫困、饥饿、气候的可持续性目标甚至出现倒退。
全球安全赤字。传统安全威胁叠加非传统安全,全球安全赤字严峻。俄乌冲突导致欧洲大陆陷入安全困境,引发了能源危机与经济衰退;巴以冲突不断升级,造成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冲击中东地区稳定。全球范围内气候灾害频繁且加剧。世界气象组织报告显示,极端天气使数百万人生活陷入困难,造成了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全球信任赤字。个别国家以维护国家利益之名,行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之实,严重削弱了国际社会的互信基础。例如,美国政府推行修筑“小院高墙”政策,搞脱钩断链和技术封锁,人为割裂全球产业链;同时,挥舞关税大棒,大搞贸易保护,助推逆全球化和反全球化。西方右翼民粹主义不断攀升,阻碍正常的国际合作;在接收难民问题上,欧洲国家搞双重标准;等等。
治理机制赤字。当前全球治理机制的效率低下,已不能满足全球治理需求。国际金融体系由发达国家把持,发展中国家投票权和话语权严重不足,其融资和发展被边缘化;联合国安理会改革停滞不前,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代表性严重不足;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无法正常运作,国际贸易争端仲裁威权缺失;全球气候治理机制约束力不足,发达国家承诺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气候资金长期未能兑现;等等。
以上方面的全球治理赤字彼此交织、相互叠加,共同削弱了国际社会应对危机的能力,亟须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合作共赢的方向改革。
“五个坚持”
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注入中国智慧
全球治理倡议的“五个坚持”原则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注入了中国智慧,回答了全球治理由谁治理、如何治理、为谁治理、治理结果等重大问题。
坚持主权平等是全球治理的根本原则,回答了“由谁治理”的问题。全球治理,顾名思义应当是全球性的治理,参与全球治理的义务是共同与共通的,国家无论强弱贫富都应该被赋予参与全球治理的权利。因此,坚持主权平等必须自始至终贯彻在全球治理的过程中,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坚持国际法治与坚持多边主义共同构成全球治理的制度保障。国际法为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程序规范,多边主义则提供了行动路径,它们共同回答了“如何治理”的问题。只有坚持国际法,才能确保全球治理井然有序、合理合规;只有坚持多边主义,才能保证以对话、协商推进治理,保证全球治理能够凝聚国际社会的最大共识。
坚持以人为本阐明了全球治理的最终目标,即“为谁治理”。全球治理是为了服务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而非少数国家或利益集团。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全球治理,将全人类作为治理的最终价值取向,国际社会才能走出现实主义的窠臼、打破民族主义的狭隘,最终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
坚持力求实效是全球治理的根本原则,回答了“追求怎样的治理结果”这一问题,表明全球治理必须以实践为导向,不能停留在口号和形式上。国际社会应当直面挑战,将当下的治理议题与中长期的全球挑战进行统筹,特别是要杜绝口惠而实不至的行为,多办实事。各国都应当以身作则,在全球治理中切实履行国际义务,以务实行动加强国际合作,作出相应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