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2.0时期大国在高加索、中亚和中东的互动”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召开

1015日,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举办“特朗普2.0时期大国在高加索、中亚和中东的互动”学术研讨会。上海社科院国际所所长王健研究员和上外俄欧亚学院院长许宏教授在开场环节分别致辞。

围绕会议主题,上海社科院国际所顾炜研究员、李立凡副研究员、刘锦前副研究员、廉晓敏博士和上海外国语大学俄欧亚学院毕洪业研究员、吴爱荣教授、梅颖博士、古丽博士分别发言。王健研究员、许宏教授和毕洪业研究员分别点评了三个半场的发言并主持了讨论。

毕洪业研究员在发言中分析了大国博弈下的中东地缘政治新形势,认为此轮加沙问题引发的冲突危机两年多来,各国在中东的政策进入调整期,美国的全球战略有所取舍,中东地区各国自冲突以来也在纷纷调整政策,未来中东地区存在冲突再起的可能性。李立凡副研究员的发言围绕特朗普时期大国在格鲁吉亚的港口竞争展开,认为近期美国在高加索地区的外交上有所斩获,调停亚阿,宣布建设“特朗普走廊”,在格鲁吉亚也瞄准了战略性港口的竞争。梅颖博士在发言中对特朗普第二任期内美乌关系的现状和趋势进行了分析,认为特朗普的对乌政策带有明显的“商业现实主义逻辑”。

顾炜研究员的发言聚焦美欧俄三方在中亚和高加索的博弈,认为美欧在高加索地区竞争多于合作,俄罗斯关注通过高加索、中亚打通北-南通道问题。移民和劳务输出则是欧俄在这些地区产生关联的议题。刘锦前副研究员在发言中分析了印度在中东的战略博弈和政策动向,认为印度介入中东有其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维度的考量,具有投机性,从属于其对美政策。吴爱荣教授的发言,结合中国-中亚机制建设背景下国内中亚语学科发展现状,对如何加强中亚语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提出了一种路径建设方案。

廉晓敏博士的发言关注俄罗斯近一个时期在中东的力量投入和政策工具使用,认为俄罗斯没有也不会放弃在中东的力量介入。古丽博士的发言围绕中哈教育合作,认为在中国与中亚合作不断加强的背景下,有必要在教育合作领域为双方合作提质升级寻找新的发力点和增长点。

本次研讨会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和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共同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俄罗斯中亚研究室、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百年变局下的新型大国关系”创新团队、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中亚研究中心、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哈萨克斯坦研究中心、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乌克兰研究中心联合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