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6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捷克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上海社科院国际所欧洲研究室与上海社科院维谢格拉德集团研究中心承办的“大国关系变局下的中东欧形势前瞻”学术研讨会成功举行。来自北京、上海、杭州、宁波等地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欧洲研究室执行副主任、维谢格拉德集团研究中心秘书长戴轶尘主持。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维谢格拉德集团研究中心主任王健研究员在致辞中指出,世界格局正经历深刻转型,且转型伴随着较高的不确定性。权力结构的重构、经济格局的调整和意识形态与价值观资源的再分配三个层面相互交织。大国竞争回归与全球化资源配置进入新阶段。这些大趋势在中东欧地区都有具体的表现,因此应将中东欧研究放在“动荡变革期”的大框架下展开,既要考察权力与安全变量,也应关注经济与技术变量,还要考察意识形态和话语的影响。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国际商学院院长、捷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海燕教授在致辞中首先介绍了近期浙江省中东欧研究各机构的发展情况,随后分享了五点思考:一是大国关系的格局未发生本质改变,中、美、俄、欧四大核心力量影响着全球格局;二是经济、科技、文化都已深度嵌入地缘政治并日益被工具化,在区域国别研究框架下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研判;三是复杂的国际关系对中东欧产生直接冲击,该地区的地缘政治博弈已经直接牵涉到了中国在全球经贸中的利益;四是随着中国在中东欧国家不断加大经贸合作力度,其国内政治变化对中国也具有现实意义;五是需在大国博弈和欧洲内部政治分化背景下,深入研判中国—中东欧合作的前景。
主旨报告环节由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国际商学院院长、捷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海燕教授主持。
中国欧洲学会中东欧研究分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孔田平研究员做主旨报告。他指出,“百年变局”既是漫长的历史过程,也包含阶段性特征。因此既要看到历史的长期趋势,也要把握现实的中期与短期变化。当下国际关系呈现为三个显著特征:一是格局之变,世界正经历由单极格局走向多极格局的转型,非西方力量上升,西方相对衰落;二是秩序之变,国际体系在转型期充满高度不确定性,旧有机制失效,新型竞争格局形成;三是主义之争,在意识形态层面出现了某种真空,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相对抗。这三条脉络在中东欧地区交织,中东欧国家自冷战结束以来的转型共识破裂,在俄乌冲突后则出现了明显的战略取向分化,而且将随着美欧关税协定和数字经济规则推进,形成新的产业布局和制度安排。因此,该地区既承受地缘政治的外部压力,也在思想与制度层面展现独特的分化趋势。
本次研讨会的第一节主题为“当前大国关系与中东欧地区格局”, 由上海欧洲学会副会长、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尚宇红教授主持。
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研究员毕洪业认为,当前形势表明,俄乌冲突极有可能进一步外溢。然而,从各方的军事准备、国内政治经济动员和社会舆论准备等来看,俄乌冲突在短期内的升级程度有限,但仍要警惕局势失控的风险。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欧洲研究中心主任宋黎磊教授指出,特朗普第二任期内,美国与中东欧的关系存在稳定的结构性要素,如将中东欧地区视为制衡“老欧洲”的战略抓手,中东欧裔移民也是共和党的重要票仓之一,中东欧各国在短期内仍在经济上高度依附于美国。但是,美国与中东欧各国在军事合作、意识形态以及经济领域的新目标将成为引发变化的动因。
宁波大学中东欧经贸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李正东指出,在历史因素、现实威慑与地缘政治压力交织下,中东欧各国在安全认知上存在巨大差异,使之在地缘脆弱性和应对方式上呈梯度化响应态势,形成了复杂而多层次的安全动态。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中心副主任龙静分析了国际秩序动荡变革对中东欧各国的影响。她指出中东欧各国面对当前全球层面的国际秩序多极化、地区层面的经济动力弱化、国家层面的政治和社会极化,采取了相对务实且灵活的战略。
宁波大学中东欧经贸合作研究院长三角数字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赵传羽指出,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中国与中东欧合作的新兴战略支点。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可在人工智能的基础设施、产业应用、规则与治理方面积极探索合作内容,促进互利共赢。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欧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严骁骁认为,当前中东欧国家的外交与安全区域合作机制呈现出区域内部合作和区域间合作两种形式。非正式、灵活的合作机制在中东欧国家外交与安全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欧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王子夔指出,英国与中东欧国家虽均希望达成合作,但在现实中难以完全实现,因此出现了分头升温、按需推进的动态。
中国—中东欧国家创新合作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波教授主持了第二节“中东欧各国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的讨论。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赵司空提出,从民粹主义话语、安全化趋势和意识形态重构三个层面理解以匈牙利为代表的非自由主义政策。她强调,非自由主义与民粹主义不同,从更深层次质疑了自由主义传统本身的理念,将对西方国家产生更具结构性和长远性的影响。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杨云珍从全球极右翼正常化视角剖析了2010年代以来捷克的政党政治变化。她指出,捷克的民粹政党崛起不仅反映了其国内政治生态的变化,也是全球极右翼政治潮流和非自由主义趋势在中东欧的具体表现。
华东师范大学中东欧研究中心主任高晓川副研究员认为,自2018年特朗普上台以后,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明显受到大国博弈的牵制,未来的合作必须面对外部大国博弈、地区安全挑战以及经济民生因素的综合影响。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欧洲研究室副研究员彭枭以匈牙利为例,分析了欧盟自2021以来,通过运用“法治条件”机制对中东欧成员国冻结资金所产生的影响。他认为,未来欧盟增强这一条件性的效力取决于其内部的团结性和相关法律的可执行性。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欧洲研究室执行副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维谢格拉德集团研究中心秘书长戴轶尘指出,2023年波兰议会大选后波兰政坛出现了“左右共治”的局面,削弱了其对外政策的一致性。受到国内政治牵制,波兰正在调整其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也将限制其在北约东翼发挥领导作用的空间。
上海社会科学院维谢格拉德集团研究中心副秘书长胡丽燕则聚焦当前中东欧地区围绕贸易通道展开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博弈。她比较了中欧班列、北航通道、苏伊士运河和好望角航道四条贸易通道的优缺点,并指出中欧班列在中欧贸易运输中的战略地位和影响,使得波兰在权衡利弊后调整了政策。
第三节主题为“中国-中东欧合作前景”,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中心副主任龙静主持。
中国—中东欧国家创新合作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波教授认为,中国与中东欧科研合作潜力大,双方已建立较为系统的合作机制。后续应优化科研环境与制度,完善外籍人才服务,强化战略规划与长期布局。
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宁波中东欧国家合作研究院)院长孙琪教授指出,宁波依托于坚实的交通和物流基础,在推动中国—中东欧合作中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未来仍需在贸易、科技、制度和人文交流等方面持续深化,确保合作真正走深走实。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捷克研究中心副主任周俊子副研究员提出,绿色转型是中国同中东欧开展合作的重要契机。浙江企业在进入欧洲市场过程中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绿色合作模式,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产业链与供应链。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捷克研究中心学术研究部主任朱莉妍副教授以浙江与波兰的科技合作为例,指出在已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仍在科技合作效能、标准差异、国际合作服务体系等方面存在挑战,并提出了具体的改进举措。
宁波大学中东欧经贸合作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夏迎香指出,当前各国政府在中国与中东欧的科技合作中仍发挥核心主导作用,但存在不均衡性,应继续深化创新伙伴关系、聚焦特色优势领域、推动成果转化、以及实施差别化合作策略。
宁波大学中东欧经贸合作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仇丽萍认为,浙江在绿色产业与科技创新合作方面已经具备良好基础,通过企业、人才和政策的协同,可以在中东欧国家乃至欧洲市场持续拓展合作空间。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捷克研究中心研究实习员宋思佳指出,鉴于捷克已构建了完整的终身教育体系,可从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同发展、加强基础教育与文化交流、携手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校企合作推动教育国际化等四个方面增进中国和捷克的教育合作。
上海欧洲学会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余建华做会议总结。他指出,本次研讨会聚焦于大国关系、中东欧局势与各国政治经济情况、以及中国与中东欧的合作。学者们的研究内容既关注问题现状,也兼顾未来发展,更重视问题解决方案,体现了浓厚的中国情怀和国家意识。希望未来能继续加强合作,深化学术交流,共同推动中东欧研究与经贸合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