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9日下午,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与上海市区域国别学会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宣传部协办的《区域国别学研究导论(第二版)》新书发布会暨区域国别学三大体系建设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行。此次会议作为“上海社科院重大科研成果系列”之一,不仅展示了新书成果,也为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建设提供了一个思想交流和学术研讨的平台。
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干春晖在致辞中指出,区域国别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国家战略需求与国际学术发展双重推动的产物。当今世界格局正在经历深刻演变,大国关系、地区秩序与全球治理相互交织,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地区的地位日益凸显,这使得深入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脉络、文化传统、制度结构与现实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干春晖强调,国家高度重视区域国别学建设,已正式将其确立为一级学科,并在科研项目评审中给予政策倾斜支持。上海社会科学院历来重视这一领域的研究,经过多年积累,逐步形成了以犹太与以色列研究、东北亚研究(特别是朝鲜半岛与俄罗斯远东)、东南亚研究以及中亚与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为代表的特色方向。同时,上海社会科学院也在积极为跨学科研究搭建更为坚实的平台,努力发挥学科综合优势。
干春晖特别感谢长期以来关心支持的专家学者,并希望他们继续给予上海社科院区域国别研究更多的指导。他回顾了《区域国别学研究导论》的出版背景,指出本书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出版以来已被部分高校用作教材。今年该书被列入上海市哲社规划办“五大文库”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系列,最新修订版在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得以顺利面世。他期待此次新书发布和学术研讨,能够进一步推进区域国别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李安方在致辞中表示,当前全国范围内已形成区域国别学研究的热潮,上海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和人才优势。过去一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积极推进区域国别学科建设,促进学科的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李安方指出,在知识创新方面,要立足上海的定位和优势,发挥上海作为国家五个中心之一的优势,聚焦与国家战略、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相关的研究,同时拓展对全球南方国家、新兴领域和新空间的探索。在理论创新方面,要探索中国特色的自主知识体系,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区域国别研究的结合,形成具有原创性的理论成果。在方法创新方面,需要在加强田野调查的同时,积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大模型等新技术,建设全市层面的区域国别研究语料库与智能平台。李安方肯定了《区域国别学研究导论(第二版)》的发布,并期待能引发学术界对区域国别的话语建构、新领域新空间以及研究新手段新方法方面的进一步探讨。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区域国别学会副会长、《区域国别学研究导论(第二版)》主编王健介绍了新书的修订情况。他回顾道,2022年在院组织的“三大体系”研究丛书框架下,国际问题研究所编写了《区域国别学研究导论》。2023年9月第一版出版后,得到了学界尤其是区域国别学界的广泛关注,多所高校将其作为教材使用,同时也有多篇章节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彰显了学术影响力。
在第二版修订过程中,研究团队与上海人民出版社密切合作,在保持原有“四大板块”的整体结构的同时,进行了系统扩充与完善。例如,在研究方法部分,新增了“区域国别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专题,以回应学科发展的现实需要;在交叉学科部分,更深入探讨了区域国别学与人类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结合;在区域研究部分,新增了南亚、东北亚和中东欧的研究,更加贴近国家战略关切,并整体加强了时效性和延展性。当然,今后还可以在田野调查方法、人工智能语料库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以适应学科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新书发布会环节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答浩主持。答浩在开场中指出,本次会议既是一次科研成果发布,也是推动区域国别学“三大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期待各位专家在交流中提出真知灼见,共同推动学科发展。
研讨会环节由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叶成城主持。六位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研究领域,围绕新书及区域国别学“三大体系”建设展开了深入交流。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区域国别学研究导论(第二版)》的出版不仅为区域国别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学理支撑,也为推动“三大体系”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
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教授指出,区域国别学与古典学、考古学并称为“三大显学”,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学术地位。中国区域国别学的价值目标在于推动文明对话,而非西方所强调的文明冲突。他高度评价了《区域国别学研究导论(第二版)》的多功能性,认为它既是教材,也是研究者的入门参考,还具有普及意义。陈恒建议未来在教材中增加对数字空间和虚拟世界的研究,同时提升中国周边和关键小国的研究地位,并在书后增加统一的参考文献和思考题,以进一步为作为教材适用的师生提供方便。
上海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温泽远从出版角度评价了新书。他认为本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研究方法上,系统梳理了区域国别学的目标定位、发展路径和研究方法,强调中国特色的理论创新;二是交叉学科层面,阐释了区域国别学与国际关系、比较政治、世界经济等学科的联系与差异,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路径;三是实践价值上,新增的南亚、东北亚、中东欧等内容紧扣国际格局变化,确保了知识体系的时效性。这本书不仅是学术著作,更是帮助师生理解区域国别研究的重要参考。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市区域国别学会副会长李开盛研究员指出,区域国别学要避免成为“封闭的城堡”。他提出“炒热锅饭”和“坐冷板凳”的比喻,前者强调选题要准、时机要快、成果要亮,后者强调对“热知识”的沉淀与打磨。他认为学科发展需通过比较研究、特色知识和系统性知识三条路径推进,特别要从历史与文化中提炼区域和国家的底层逻辑,形成具有战略性和应用性的特色知识。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郑春荣教授指出,本书突出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智库发展的“三位一体”,并在交叉学科方面做了有益探索,特别指出该书突出强调了区域国别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过程中的相互赋能,并从全球视角整体分析区域和国别。他建议进一步推动该书的数字化与工具书开发,可以考虑出版研究方法专册和区域国别研究手册,并探索与大语言模型相结合的研究工具。
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市区域国别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成教授认为,中国的区域国别学发展起步晚、加速快,但教材体系极为短缺,而《区域国别学研究导论》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杨成指出,学科不应局限于咨政服务,还应服务企业“走出去”和国内传播,推动国家安全和社会认知。未来区域国别的发展必须摆脱“拿来主义”,生产具有原创性的区域国别学理论,并增加对国际组织和新疆域的研究,避免学科中心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任晓教授回顾了自1960年代起全国区域国别研究的布局,指出上海与北京共同构成国内出版与研究的第一梯队。他强调区域国别学要在教材化和规范化上持续努力,推动名词体系、工具书和翻译体系建设。他认为,《区域国别学研究导论(第二版)》展示了学术自主性和创造力,也为今后系列化教材的开发提供了借鉴。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刘阿明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区域国别学研究导论(第二版)》凝聚了团队的集体智慧,体现了高起点的学科设计与系统性思考。她强调,区域国别学未来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知识体系,避免对西方模式的简单照搬;二是如何提升教材的规范化水平,使研究成果更好地进入课堂、服务人才培养。刘阿明呼吁,今后还需持续完善《区域国别学研究导论》的编写,使其在可读性与可操作性上进一步提升,从而真正发挥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双重功能,推动研究向更加深入和扎实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