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亚精神”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外交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周边工作的又一宝贵成果,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夯实了基础。以“中国—中亚精神”为指引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建设,正稳步向前推进,不断取得丰硕成果,是世界动荡格局中当之无愧的“稳定器”和“强心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示范。
中国与中亚五国关系在元首外交引领下不断升华
从携手建设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到“中国—中亚精神”引领下的地区合作高质量发展,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关系在元首外交的引领下不断升华,堪称周边外交的成功典范。
2022年,在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的视频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同中亚五国元首共同宣布建设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开启了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新的“黄金三十年”。
2023年,在首届中国—中亚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建设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和中亚各国着眼各国人民根本利益和光明未来,作出的历史性选择。建设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要做到坚持守望相助,坚持共同发展,坚持普遍安全,坚持世代友好。
2025年,在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首届峰会共识全面落地,在长期实践中,我们探索形成了“互尊、互信、互利、互助,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现代化”的“中国—中亚精神”。
两年多来,随着中国—中亚合作机制的四梁八柱基本成型,首届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建设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要做到的“四个坚持”,在本届峰会上成为“中国—中亚精神”的核心要义: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深化互信、同声相应,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坚持守望相助、同舟共济。
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筑牢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基础
以六国关系史上里程碑式的《永久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为契机,始终遵循中国与中亚国家世代友好合作的“中国—中亚精神”,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推进共同现代化,是筑牢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基础。
今年4月的中央周边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同周边关系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时期,同时也进入周边格局和世界变局深度联动的重要阶段。在本届中国—中亚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中方始终视中亚为周边外交优先方向,六国签署永久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以法律形式将世代友好的原则固定下来,这是六国关系史上新的里程碑,也是中国周边外交的创举。
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中国—中亚精神”,是对我国所倡导的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秩序的切实践行。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是沉疴积弊,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依旧嚣张肆虐。只有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真正做到国家不分大小一视同仁,才能真正实现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
坚持深化互信、同声相应的“中国—中亚精神”,既是中国与中亚基于两千多年友好交往历史的经验提炼,也是六国建交30多年来的外交智慧总结。只有真正做到坚定支持彼此维护国家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不做任何损害彼此核心利益的事,中国与中亚国家才能真正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中国—中亚精神”,是对我国所倡导的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的努力实践。放眼当今世界,逆全球化趋势潮流涌动,“小院高墙”此起彼伏。要推动“一带一路”在首倡之地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中国与中亚五国推动共同开放,促进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助力地区经济的健康增长和稳定发展。
坚持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中国—中亚精神”,为正在寻找适合本国现代化道路的六国提供了共同应对风险的支撑。面对复杂的地区和国际形势,探索出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对维护发展中国家自身和所处地区的稳定而言至关重要。只有支持彼此走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与中亚五国才能切实克服构建命运共同体过程中面临的内部困难和外部压力。
以“中国—中亚精神”的提出为崭新的出发点,未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建设命运共同体的道路必将进一步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