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所举办第十六届全球问题研究青年论坛

2025627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关系研究》编辑部主办的第十六届全球问题研究青年论坛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成功举办。本届论坛的主题为“秩序变革与新时期全球治理”。来自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政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武汉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盐城师范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共20余名专家和青年学者参与发言和讨论。

开幕式由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青年学术交流中心主任彭枭副研究员主持。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王健研究员致开幕辞。王健所长指出,面对当前动荡的世界局势,要深刻理解新的动荡变革期的主要特征和发展态势,特别是要认识到“全球南方”国家崛起,将成为全球治理的新兴力量,并推动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更加公平合理。王健所长表示,本次会议主题不仅具有强烈的时代性,还展现出学术的开放性,为年轻学者提供了充分交流的平台。他强调,“变革的时代无人能置身事外”,并鼓励年轻学者勇于深化研究,积极开拓创新。

会议第一节主题是“‘全球南方’兴起与全球治理改革”,由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严峻主持。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李坤璘以俄乌冲突为例,探讨了不结盟运动在国际秩序中的演变及其对中立原则的坚持。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郑鑫分析了“全球南方”在全球卫生治理体系中的参与路径及其制度性局限。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韩飞聚焦芬太尼前体化学品犯罪,探讨该问题在全球治理中的规制困境与模式重建。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骆永昆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曹德军对本节发言进行评述。

会议第二节围绕“地区安全变革与国际秩序重构”展开,由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戴轶尘主持。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刘文希基于“GDELT”新闻舆情大数据,实证分析了战争与冲突背景下社会情绪的演变机制。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严骁骁介绍了北欧次区域在外交与安全领域的合作经验,展现出小国如何通过制度构建提升安全韧性。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副研究员潘玥研究指出,印尼的军事扩权已超越传统军文关系调整,成为整合大国资源、强化国内治理的战略性政策工具。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顾炜与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教授温尧对本节发言内容进行点评。

会议第三节以“特朗普2.0背景下的美国政治转向”为题,由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赵懿黑主持。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万堃以美国民用核能与关键矿产为例,分析了导致特定供应链中的规范争论结果的条件与路径。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郝若雯运用“资源性政党权力”框架,探讨美国国会中政党极化的制度演进。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何晓跃梳理了美国算法种族主义的发展路径,并对其治理机制进行评析。盐城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刘春朋则系统回顾了美国政党的重组演变与特征表现,解析其对选举格局与政策取向的影响。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柯静与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传兴对上述发言进行点评。

会议第四节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实践”,由《国际关系研究》杂志社编辑、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龙菲主持。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张畅以新多边主义背景下国际论坛的战略价值为研究起点,系统分析论坛外交的兴起背景、核心特征与作用机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张雨薇基于两个中资国企的非洲田野研究,总结了中企面临的非对称性风险,并基于其治理实践提出对策建议。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冯钧泽认为,东盟—中国—海合会三边合作机制化,既是全球经济格局重构与区域主义深化的产物,也是“全球南方”国家追求战略自主的实践突破。上海政法学院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助理研究员程子龙探讨了大图们合作从“倡议”到“组织”的必要性与潜在路径,但也指出短期内该合作仍面临较难突破的现实困境。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吴泽林与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学院副教授莫盛凯对上述发言进行点评。

在会议总结环节,彭枭副研究员再次感谢各位参会嘉宾对国际所青年中心的支持,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努力取得更大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