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新中国的和平使者 | 宋庆龄与新中国和平外交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时高度评价人民友好对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深刻阐释了新形势下民间外交可以发挥的独特作用。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上海宋庆龄研究会特别推出“新中国的和平使者”主题系列,回顾宋庆龄为新中国和平外交和人民外交作出的独特作用与贡献。



宋庆龄与新中国和平外交


宋庆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事业的积极推动者。新中国成立后,她又在新中国外交中有效运用国际统一战线思想和策略,积极推动建设国际统一战线,为新中国外交打开了崭新局面,促进了世界和平与发展。


推动建立以促进世界和平为共同目标的国际统一战线

参加并领导世界和平运动

1949年10月3日,宋庆龄出席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并担任大会执行主席,大会通过了《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宣言》。1950年,在华沙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上,宋庆龄被推选为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委员。1952年12月,宋庆龄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参加了在维也纳举行的世界人民和平大会。


1952年12月,宋庆龄在维也纳举行的世界人民和平大会上讲话。


积极筹备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

宋庆龄将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视为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爱好和平的人民团结奋斗的重要推动力。1952年10月2日,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出席会议的有亚洲、大洋洲及美洲太平洋沿岸37个国家的正式代表344人,列席代表34 人,共378人。宋庆龄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会议,担任会议执行主席,并致开幕词《动员起来!为亚洲、太平洋区域与全世界的和平而斗争》。她特别指出:“派代表团出席这次会议的各国人民将有一个巩固的团结基础,因为和平是他们所要求的,和平是解决他们本国问题的一个要素。”



宋庆龄在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开幕式上发表演


《动员起来!为亚洲、太平洋区域和全世界的和平而奋斗!》英文原稿(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藏)


积极推动周边外交


1954年,为进一步推动世界和平并为新中国发展创造良好周边环境,中国制定了建立国际和平统一战线的外交战略,其战略目的就是通过对亚洲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进行增信释疑的工作,击破美国在东南亚拼凑地区军事集团的阴谋。为此,1954年6月,中国与印度、缅甸发表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7月8日,毛泽东出席一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第五十七次扩大会议,表示同意周总理报告中所讲的外交方针——国际和平统一战线,并将这一方针列入了他对中国外交及有关工作的十一条意见之一,强调“为保护建设和工业化,没有外交阵营的发展是不可能的”。


1954年4月29日,宋庆龄在北京出席《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签字仪式。在协定序言中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定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准则。


此后,宋庆龄以其特殊性,在积极推动周边外交、构建国际和平统一战线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1955年、1956年和1964年,宋庆龄分别出访印度、缅甸、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和锡兰(今斯里兰卡)这5个亚洲国家。出访期间,宋庆龄赢得了所在国家的热烈欢迎和高度信任。1955年,印度总理尼赫鲁对到访的宋庆龄表示:“你是作为伟大国家的伟大领导人到这里来的。如果我可以冒昧地这样说,你在我们的心目中甚至超过了那个程度。”


1955年12月16日,宋庆龄访问印度。抵达新德里时,受到时任印度总理尼赫鲁(左一)的热烈欢迎。


开展寓所外交


每当周边国家领导人来访,他们都希望能见到宋庆龄。1954年12月缅甸总理吴努来访,向中国外交部表示,宋副委员长是他的好朋友,希望能够见面。在周恩来总理的安排下,宋庆龄12月13日在上海寓所设宴款待了吴努和夫人。1956年,宋庆龄在上海寓所宴请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总统,后来,苏加诺总统专门致电表示感谢,并称宋庆龄是他亲爱的姐姐:“这次访问中国使得我精神振奋,这不仅因为你们的人民非常热情地款待我,还因为我有了您这么好的一个姐姐。”


1956年10月11日晚,宋庆龄在上海寓所会见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右二)。


推动民间外交


此外,在推动建立国际统一战线中,宋庆龄还依托社会团体,推动民间外交。

1949年10月5日,宋庆龄出任中苏友好协会总会第一副会长。10月18日,她在上海寓所举行鸡尾酒会,欢宴苏联文化、艺术、科学工作者代表团副团长西蒙诺夫等10人和苏联前留沪外交工作人员。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联政府派出的第一个访华代表团。据统计,从1949年到1952年三年间,由苏联派到中国的代表团就有18个。宋庆龄接待了其中的大部分代表团。


1949年10月18日晚,宋庆龄在上海寓所举行鸡尾酒会,宴请苏联文化、艺术、科学工作者代表团。


1951年,宋庆龄获得了“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金。作为中国福利会主席, 她继续领导社会福利及妇女儿童的公益事业,并通过公众渠道,增进与各国人民的友谊和合作,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1964年8月25日,宋庆龄和上海市副市长金仲华在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同外国小朋友在一起。


刘少奇对宋庆龄在国际统一战线中的独特作用,有个非常精辟的概括。他指出“最近毛主席讲,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加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宋副委员长到国外去访问,可以调动积极因素,比如调动印度尼西亚的积极因素、华侨的积极因素。有些积极因素,我们共产党调不动,宋副委员长可以调动,各民主党派可以调动,所以我们大家合作就有好处。统一战线对革命的意义,对国家建设的意义,就在这个地方。”


推动建立国际统一战线的工作特点

宋庆龄在新中国的国际统一战线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工作特点:

一是相信人民的力量,寄希望于人民。宋庆龄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确信人民的力量总是比帝国主义的反动势力强大,人民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定性力量。为此,宋庆龄把动员人民保卫世界和平作为一项紧迫的工作。在1952年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的开幕词中,她以动员人民为主题,指明当前工作的中心是动员人民要求停止一切战争、扫除一切交流障碍、健全全世界人民之间的友爱与谅解。

宋庆龄认为,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交往有助于建立以和平为目标的国际统一战线。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宋庆龄在外交工作和国际统一战线工作中,始终重视人民外交和民间外交。爱泼斯坦指出,1949年以来,“宋庆龄在公共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有时成为主要的)工作是人民与人民间的外交。”


二是坚持倡导和平共处。宋庆龄是最早阐释和平共处思想并积极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新中国领导人之一。早在1951年6月1日,她为世界和平理事会杂志《保卫和平》专门撰写了《论和平共处》一文,明确提出要挽救国际竞争局势,“办法虽然提出很多,但只有一个值得考虑。那就是和平共处的建议”。

1954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宋庆龄又发表了《五大原则》一文,高度肯定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开展周边外交,出访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国时,宋庆龄反复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重要性。例如,1956年1月,她在访问缅甸时指出:“五项原则已经证明了是非常有价值的准则。这些原则已经使我们得以在地球上相当大的部分建立起正常、健康的关系。”


三是积极主张求同存异。宋庆龄认为,要推动建立国际和平统一战线,就必须求同存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壮大统一战线队伍,必须“不分政治、民族和宗教信仰,组织对世界和平共处的信念的广泛的赞助”。她曾指出:“达到我们所向往的和平和正义的目标的道路不止一条,我们完全理解某些亚非国家的看法。”“实践已经证明,凡是彼此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国家,它们的人民的共同之点就能得到强调,而相异之处则不会听其发展成为互相对抗。”


四是高度重视新兴独立国家。宋庆龄特别指出:“民族独立和和平是从同一个斗争中产生出来的。” 她认为,亚非国家特别是由一些年轻的亚洲共和国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任这一点,对国际关系已产生了非常有利的影响。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也正进入关键时刻。为此,我们要从历史发展中借鉴经验,从伟人思想中汲取智慧,在新时代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宋庆龄与中国对外关系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