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静:《中美关系史(2001—2016)》:中美关系如何行稳

我们能够更清晰地感受到,中美合作的重要性及其对世界的意义。

读陶文钊先生《中美关系史(2001—2016)》时,正值习近平主席应邀至旧金山举行中美元首会晤。中美关系在经历过去几年螺旋式下滑之后,双方能否在这一段跌宕起伏中找到调适之道,对正在经历深刻调整的国际秩序的未来至关重要。正如书中所言,只要中国不使用强制的方法去改变原有秩序,美国不使用强制的方法去阻止中国对现有秩序的局部改善,中美两国就可以超越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

纵观1784年以来的中美关系,磕磕绊绊、大起大落,早已成为一种常态。自建交以来,两国关系时常会受到政党轮替等因素的干扰,需要经历一段时期的磨合才能重新回到合作、发展的主渠道。本书所述及中美关系史之区间定位为2001—2016年,从战略、外交、政治、军事、经济、全球治理等多个领域梳理了小布什和奥巴马这两任总统的对华政策与中美关系。总体而言,在中美建交后的四十多年间,这一时期的中美关系相对平稳。

所谓平稳,并非指不曾经历波折。那些时常让中美关系动荡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台湾问题的干扰、经贸摩擦始终存在,但21世纪的国际政治出现了一个根本性变化,也即权力结构的分散化,使中美关系中的积极要素暂时超越了消极要素带来的影响。更多行为主体开始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资源,底部棋盘中是政府控制之外的跨越国界的关系领域。“9·11”恐怖袭击将这一严峻挑战摆至世人面前,让小布什政府对国际形势和大国关系的认识发生了重要变化。

小布什执政期间,中美在反恐及应对朝核问题上的合作,成为两国关系中的亮点。佐利克、保尔森等一批中国问题专家的上任,主导了亚洲政策和对华政策,推动了中美关系的互信与合作。佐利克曾敏锐地指出,美中关系已经超越双边关系的范畴,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需要合作应对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全球性挑战。美国应该采取措施,鼓励中国成为国际体系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为维护和完善当前的国际体系作出贡献。正是在这一时期,中美发起了战略对话,使两国间磋商机制与合作平台愈来愈机制化,高层互访也日益频繁。同期,伴随着中国入世,两国经济结构的互补性更加凸显,小布什政府支持自由贸易的立场,使中美经贸关系不断深化。

奥巴马执政之初,美国正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引发的动荡,凸显了中美合作的重要性,前后两届政府的过渡未给中美关系造成明显干扰。中美经贸关系继续发展,两国利益交融格局不断深化,而双方的合作领域也从朝鲜、伊朗等地区安全等问题上进一步拓展至全球金融治理、能源和气候变化等新领域。但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尤其是入世以来的迅速发展,在多个领域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让美国战略界坐立不安,引发美国国内关于对华战略调整的政策大辩论。“美对华接触政策失败论”甚嚣尘上,两国关系中那些负面、消极的因素逐渐凸显,中美之间难得一见的长时期的稳定局面开始变得脆弱。

本书叙述的时间区间就停在此处。回顾这段相对平稳的中美关系史,我们能够更清晰地感受到,中美合作的重要性及其对世界的意义。

2017年以来,中美关系经历了自建交以来最为动荡不安的时期。对此,我们需要看到,一方面,构成中美关系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长期存在,两国关系的跌宕起伏乃是常态。另一方面,我们更需要谨记,在跨国界的挑战日益严峻的当下,中美两国的合作不可或缺。双方都需要以此为出发点,不断进行调适和相互顺应,逐渐找到两国关系行稳致远的相处之道,为国际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增添动力。(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美关系史(2001—2016)》

陶文钊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