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以自主话语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理论支撑

来源:《文汇报》论苑版,2023年5月17日

作者:王健,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编者按:

七年前的今天,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上海社会科学院积极开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重大专项研究,并与上海市社联联合组织主题教育读书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这篇新形势下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纲领性文件。本报摘编部分专家发言,以飨读者。

以自主话语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理论支撑

王健


中国独特的发展道路和实践经验,悠久的历史文明和丰厚的文化遗产,有必要上升到学理高度,建构自己的国际关系话语体系,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首先,要立足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特别是要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成果为指导。任何学术话语背后都有特定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中国特色国际关系话语体系的建构也必须注意到这一点,充分挖掘其中的人民性、和平性、正义性等。

其次,要立足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概念,具有整体性思维特点,为各国如何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方向。这不仅与全球化背景下的人类共生状况相吻合,而且也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一致。近年来,中国学者做了很多有价值的探索,如道义现实主义对中国古代的王道和霸道思想的借鉴,过程建构主义对中国传统的“关系”概念的挖掘和理论阐发等。

再次,要立足中国丰富的外交实践,努力将实践中的外交话语进一步学理化,并上升为国际关系理论及其学术话语体系。例如,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五通”既有“硬联通”,又有“软联通”,内涵十分丰富,但目前还没有从建构中国特色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角度切入进一步学理化,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国际关系学术话语。

最后,要立足于对外交流与开放对话。我们必须在与世界学术界“对话”中实现批判性建构。中国特色国际关系话语体系的建构,不仅要体现主体性、自觉性和自主性,也要防止极端民族主义对学术话语建构的负面影响,坚守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特别应以中国的文化资源和实践经验对国际关系理论和全球治理实践作出贡献,将一些批判性成果带回到国际学术界,这样才有助于扩大影响,避免造成一种“自说自话”的情况。事实上,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社会,存在着“双向社会化”现象,即在不完全拒斥既有国际规范的同时,在参与过程中将自身规范理念批判性地加入到既有规范,这背后其实也是争夺正当性与话语权的过程。例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国际关系准则加以创新性转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道德和法律相结合的特色,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遵循,成为指导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为促进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