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炜:中俄在变乱交织的世界中发出稳定最强音

中国为动荡的世界注入确定性

编者的话 今年是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10周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10年来,中国身体力行推进全球化,丰富完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实践路径更加清晰,“一带一路”倡议取得丰硕成果。党的二十大之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踏上新征程。近期的一系列外交活动,大开大合,为动荡的世界注入确定性,全世界为之瞩目,并期待中国发挥更大作用。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为“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提供了中国主张、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本刊联合上海社会科学院科研处推出智库观点,供读者学习时参考。

中俄在变乱交织的世界中发出稳定最强音

顾  炜

习近平主席再次当选国家主席后,于3月20日至22日访问俄罗斯,与普京总统举行会谈,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这次友谊之旅、合作之旅、和平之旅,彰显了中俄关系作为新型大国关系典范的价值。中俄关系在变乱交织的世界中保持着稳定发展。

变乱交织的世界需要中俄战略协作

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变乱交织、动荡变革的新时期。一方面,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横行世界,固化的冷战思维推动集团政治兴起,部分国家采取单边制裁、“长臂管辖”等方式遏制他国的发展。另一方面,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思路的国家谋求团结合作,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和睦相处,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两种道路之间的激烈较量需要重点关注大国的战略选择。

作为世界主要大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俄两国在诸多问题上存在共识。两国都认为各国有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国家治理模式。两国秉持普遍、开放、包容、非歧视和兼顾各方利益的原则,共同致力于构建对话而不对抗、包容而不排他的世界,推动实现全球体系的多极化和各国的可持续发展。中俄两国在变乱交织的世界中发出了稳定的最强音,在地区和国际舞台上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贡献力量。两国在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框架下加强协调,反对将多边平台政治化,在应对气候变化、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全球治理议题上加强合作,共同反对重点领域的军事化和军事对抗。中俄战略协作有助于防止阵营对抗,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中流砥柱”。

内生驱动的中俄关系实现稳定发展

中俄关系具有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性质,着眼于内部发展和双边合作,具有清晰的历史逻辑,不受外部影响。此次双方达成《关于深化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显示了中俄关系的内生驱动性质。

首先,中俄两国对双边关系高度认可。中俄互为搬不走的邻居,两国交往的历史积累和现实需要促使彼此高度重视双边关系。中俄视彼此为优先合作伙伴,巩固和深化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双方基于各自国情作出的战略选择,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这种高度认可是中俄关系平稳发展的坚实基础。

其次,中俄两国彼此尊重,相互支持。中俄在维护各自核心利益上相互尊重,尤其是在主权、领土完整、发展和安全问题上,两国相互给予坚定支持。俄罗斯需要繁荣稳定的中国,中国需要强大成功的俄罗斯,相互支持各自实现发展目标与现代化事业。

再次,中俄发展多领域全方位的合作。中俄合作在政治、安全、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开展,也及时拓展至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中俄达成《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俄罗斯联邦总统关于2030年前中俄经济合作重点方向发展规划的联合声明》,显示两国高度重视经济合作,共同助力两国的发展振兴。中俄战略协作不仅涉及双边,也在东亚、中东、北极、非洲等多个地区开展,更在维护战略稳定、开展全球治理等全球议题上推进。这些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是中俄两国自身发展的需要。

中俄元首擘画两国关系长远蓝图

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作为中俄两国元首,保持着密切的工作联系,迄今已经在双边和多边场合会晤40余次。两位元首彼此信任,友谊深厚,在诸多问题上具有共识,对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及时沟通,为元首外交作出示范。

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在2013年访问俄罗斯时。此次习近平主席再次全票当选后,普京总统第一时间致电祝贺。俄罗斯举办索契冬奥会和中国举办北京冬奥会,两国元首都出席开幕式,显示了对彼此多边外交和主场外交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此次访问前,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媒体发表题为《踔厉前行,开启中俄友好合作、共同发展新篇章》的署名文章,普京总统在中国媒体发表题为《俄罗斯和中国——面向未来的伙伴关系》的署名文章,两篇文章彰显了两国元首对发展中俄合作的高度重视。两国元首为中俄关系擘画长远蓝图,将确保双边关系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