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荣伟:“美俄中三方军控谈判”倡议的内在逻辑与影响

本文转载自中国社会科学网,2020年6月2日

崔荣伟,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美俄中三方军控谈判”倡议最早由美国总统特朗普于2018年提出,其直接目标是将中国拉入到原本由美国、俄罗斯两家主导的军控谈判中,以此来推进导弹和核武器的削减工作。尽管中国一再声明无意参加所谓的“美俄中三方军控谈判”,但美国在2019年8月退出《中导条约》后,却依然通过各种场合和途径来老调重弹。那么,美国为何如此顽固地推进这一倡议?这一倡议本身究竟含有何种内在逻辑?如果任由发展下去,其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本文尝试从倡议提出的背景、倡议本身的内在逻辑、倡议带来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旧调重弹有深意

2018年12月3日,特朗普在其推特中表达了美国与俄罗斯、中国一道进行核武器控制谈判的意图。随着这一想法在美国国内持续发酵,国务卿蓬佩奥,前小布什政府官员、参议院议员及共和党代表等一众政治人物先后为其背书。其中国务卿蓬佩奥尤其卖力,先后几次公开要求中国加入谈判,即便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也不例外。这表明,推动中国加入三边军控谈判在美国国内政界具有相当程度的共识。

不过,这一倡议并不是特朗普本人的发明。追根究源,美国学界才是倡议的始作俑者。早在2004年,就有美国学者提出所谓的中美“导弹差距”问题,呼吁美国关注中国导弹,尤其是陆基中程导弹方面的优势。2011年,美国企业研究所学者卜大年等人发文认为,面对中国的导弹优势,美国要么在日本部署导弹,要么让中国加入中导谈判。这成为将中国与中导谈判相联系的肇始。自此,部分美国学者开始竭力渲染中国导弹威胁、鼓吹必须让中国加入中导谈判。这种推波助澜的做法与相关利益团体的大肆游说行为一道,大大强化了美国国内社会在面对中国迅速发展产生的危机感和焦虑感。

因此,“美俄中三方军控谈判”倡议虽然是以“推特”这种很不正式的政策宣示形式提出,但其背后体现的学理渊源、发展路径却证明它并不是特朗普本人一时心血来潮的产物。相反,推动实施“美俄中三方军控谈判”倡议是美国在面对中美关系发生结构性变化之际,经过长时间观察思考的结果。这种认知上的既定选择决定了在没有更好的替代政策产生之前,美国很难放弃这一倡议。

倡议内在逻辑分析

“美俄中三方军控谈判”倡议表面上打着“避免军备竞赛、维护全球战略稳定”的旗号,然而其背后却更多地隐藏着美国的战略考虑。鉴于倡议的首要对象是冲着中国而来,这一倡议本身至少包含着三方面逻辑:

1.使中国被动适应美国设定的政策议程,按照美苏博弈的模式展开谈判。冷战后期,在围绕《中导条约》谈判过程中,苏联对美国的要价一降再降,逐渐形成了美国以在中欧地区部署中导系统与苏联在国内部署中导系统相联系的博弈模式。这种模式下达成的《中导条约》虽然大大缓解了苏联面临的导弹压力,但却因为销毁武器系统的数量和类型远远超过美国而被国内所诟病,以至于冷战结束后,俄罗斯国内开始强烈质疑条约的合理性,认为这是一个不公平的条约。站在美国角度,条约最终不仅在地理范围上将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欧地区排除在外,而且在限制内容上也作了对美国极为有利的安排。所以,尽管苏联获得了巨大的安全利益,但美国却是国际军控体系的最大获益者。综观整个博弈过程,欧洲盟国境内密集分布的军事基地群实际上成为美国制衡苏联的强力杠杆。

相形之下,美国有强烈的动机和意愿将这套博弈模式搬到亚洲。与欧洲相比,美国在亚洲占据着更大的地缘政治优势:不仅在西太平洋地区构建了三条完整的“岛链”围堵系统,而且在中国周边国家也星罗棋布地散布着美国的军事基地。这些掌控在美国手中的岛屿、军事基地是潜在的中导系统部署地,也是美国叫板中国的有利筹码。就现实情况看,美国确实正在极力谋求在亚太地区进一步部署中导系统。与之相比,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形势更加不容乐观,既不像苏联那样拥有发挥缓冲作用的“卫星国”,又在至少两个方向上承受着巨大的安全压力——东亚、东南亚,一定程度上还要算上南亚。

因此,就当前形势看,加入美俄中三方军控谈判对中国是极为不利的。小的方面看,类似“一纸计划换实际裁减”情形很可能会再次上演。大的方面看,美国会以在太平洋岛屿或中国周边国家的军事基地部署中导系统与中国裁减国内中导系统相联系,这将导致中国大概率陷入美苏式的博弈漩涡,并成为处于不利位置的一方。

2.混淆不同性质政策间的区别,坐实美国对中国的身份定位,很容易让中国成为众矢之的。冷战期间,美苏进行中导问题谈判的背景是彼此都奉行进攻性国防政策,相互视对方为本国生存的最大威胁,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去开发威力更大的导弹和核武器。对于双方来讲,武器的数量越多越好、破坏性越强越受青睐。两国激烈军备竞赛的直接后果就是生产了数以万计的导弹和核武器,从而严重威胁到世界和平和人类生存。因此,两国就中导问题开展谈判具有较强的紧迫性和合理性,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欢迎。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中国自拥有核导力量以来一直奉行较为克制的、保守性国防政策。一方面,始终遵守“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原则,对待核武器坚持“精干有效”策略,不刻意追求数量上的优势,实行“有限核威慑”。另一方面,中国迅速发展的中导力量更多的是出于维护国家统一、被动应对外来威胁的需要,其立足点并不是着眼于对外扩张,更与争夺地区或全球霸权扯不上任何关系。

现在美国极力硬拉中国加入“美俄中三方军控谈判”倡议,其行为意在无形之中为中国的防御性核导政策打上进攻性标签,让中方承认其核导力量对世界和平构成了威胁,从而间接坐实美国一直鼓吹的“中国威胁论”。该行为无视中国被众多拥有中导武器国家环伺的现实,无视中国保有一定数量核导武器的合理性,曲解中国核导政策的和平目的,很容易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带来隔阂,使中国成为众矢之的,其对中国国际形象的负面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3.使中国承担的义务与实力不相称,以致进退失据,难以保持核武政策的独立性。众所周知,在世界核武库中,美俄两国所拥有的核武数量一直牢牢占据着绝对多数。即便按照军控协议进行了裁减,两国仍然拥有相对于其他国家的碾压性优势。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2019年6月发布的报告,美俄两家的核武数量合计起来仍然高达12000多枚,其中,处于作战部署状态的有3300多枚,处于备用状态的有9300多枚。其他任何单个国家的核武数量连美俄两家中一家的零头都不到。因此,虽然中国的核武数量排在全球第四,但与美俄之间的差距是数量级的,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硬拉中国加入谈判的行为就显得居心叵测。在本身实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如果中国加入其中,参与军控谈判,就不可避免地将赖以保家卫国的陆基中导力量——这正是美国政客觊觎已久的目标牵扯进来,结果将危害中国国家安全。如果加入其中,因为与美俄存在巨大的核武差距而增加核弹数量,这既与中国旨在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防政策宗旨相违背,又会给美国一直大肆宣扬的“中国威胁论”以新的口实。如果加入其中而坚持不参与谈判,美国又会据此大肆丑化中国形象,宣称正是中国阻碍了世界核武削减进程。总之,一旦加入其中,或进或退,中国都会陷入进退失据的尴尬境地——这最终会损害国家核武政策的独立性。为此,有学者形象地将美国的这一倡议称为是送给中国的“毒丸”。

倡议的影响

面对这样一个严重危害国家利益的谈判倡议,中国理所当然予以坚决拒绝。但以特朗普、蓬佩奥为代表的美国政客似乎并不甘心,仍然逮住各种机会,或是利用自媒体,或是国际会议或是记者会,不断释放要求中国加入谈判的信息,其种种做法产生的恶劣影响值得警觉。

1.硬拉中国加入谈判倡议已沦为美国对华舆论战的一部分,成为抹黑中国的手段之一。在不断“退群”已成为特朗普政府习惯性动作的情况下,这种反复强调中国必须加入三方谈判的做法颇有为美国退出《中导条约》“甩锅”的意味。考虑到2021年是决定是否继续延长《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最后期限,美国此番动作恐怕还含有提前为明年从条约中退出寻找替罪羊的用意。对美国来讲,当前中国加不加入可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炒作方式将国际社会的注意力集中到中国身上,以转移对美国核导政策调整的关注。因此,为保持这个议题的热度,美国可以在策略上发生一些变化,例如蓬佩奥就曾放出话来说,军控对话并非意在限制任何国家的核力量,显然是想打消中国的顾虑。还有美国官员称,美俄中三国都有义务来参加军控,试图从道德上来绑架中国。

2.提出反映本国利益诉求的中国方案、中国倡议已成为形势必需。美国的大肆炒作客观上带来了压力。对此,中方除了通过外交途径进行有力反驳外,还通过与相关国家加强对话沟通、增信释疑,大大缓解外界的质疑情绪。但是,仅仅外交上的反驳和被动解释可能还不够,体现本国利益诉求,真正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提出具有普遍接受度的中国方案、中国倡议才是对美国上述行为的最有效回击。在国际军控体系大厦摇摇欲坠、美国急于退出、世界和平将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之际,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已成为时代迫切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