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与战后国际秩序”研讨会召开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联合国成立70周年。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回首70年来国际秩序的发展变化,探索国际体系转型时期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和谐共进,迈向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为此,2015710日,主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小礼堂举行。本次会议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上海市世界史学会和《世界知识》杂志社共同主办,上海联合国研究会、上海国际战略研究会、上海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和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等单位协办和支持。京沪两地国际关系和世界史领域的6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大国协调与战后国际秩序、国际秩序转型中的中国与大国等议题展开学术研讨。上海社联学会处处长王克梅到会,上海社科院党委书记于信汇会间与会议代表交流叙话。

上海社科院国关所常务副所长刘鸣、上海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会长范军、《世界知识》杂志社社长罗洁、上海社科院国关所总支书记余建华等主持会议。上海市世界史学会会长、上海联合国研究会会长潘光发表致辞。潘光会长指出,此次会议是几个学会今年联合举办的一系列活动当中最重要的一次活动,主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与战后国际秩序。上海还将围绕这一主题以及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抗战期间的国际统一战线和联合国成立70周年等主题开展一系列活动,本次会议和即将举办的纪念活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为本次会议的特别视点,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仁伟和上海国际战略研究会会长杨洁勉应邀在会上做了主题发言。黄仁伟副院长指出,我们必须弄清楚战后的国际秩序是什么,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加明确我们的立场,即哪些秩序是需要维护的,哪些秩序是需要改革的。他认为,需要维护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但需要改革美国一家独大的安全秩序,而重构国际经济秩序的条件正逐渐成熟。杨洁勉会长在主题发言中指出,国际体系百年来发生了重要变化,且每次重大变化的过程中都会伴随着行为体和主要议题的变化。中国在这百年中也在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在成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全球性大国的中国也在推动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引导下,开展对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探索,其中加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的分体系建设尤其重要。

在本次研讨会上,中国社科院美国所研究员陶文钊指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凸显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担当和贡献,并借由这场战争将中国的大国地位固定下来。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做出了巨大牺牲,抗日战争也成为中国复兴的转折点,改变了中国国内的政治生态,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做出了贡献。而中国的大国地位也是战后世界秩序的一部分。上海社科院国关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余建华研究员指出,中国人民不仅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而且对世界反法斯西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主要贡献。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率先倡议者、积极推动者和重大贡献者,对此应当给予符合实事求是的肯定。我们应该正确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国是靠本国的自立自强赢得了大国地位,这也是中国继续为世界作出贡献的重要立足点。同济大学夏立平教授认为,在全球化时代,国际体系的发展需要有新的理念,应抛弃冷战思维,强调合作共赢。为此,首先需要构建以联合国为核心的适应全球化时代需要的国际体系,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经贸合作和金融机制,强化国际安全合作机制,构建发挥重要作用的跨区域组织,其中中国应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复旦大学吴心伯教授从如何认识国际秩序的变化出发,讨论了中国与国际秩序和其他大国的关系。他认为,中国当前是国际经济秩序变化的主要推动力,也是政治安全秩序变化的一个主要节点。当下和今后的秩序变革不是完全颠覆旧的秩序、建立全新的秩序,而是不断给予新的元素,丰富和发展现有秩序。上海社科院国关所常务副所长刘鸣研究员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各国对战后国际秩序具有不同的认识。在经济秩序方面,中美俄等国各行其是,通过增加新机制、新规则引导国际经济秩序发生变化。中国在构建国际新秩序方面存在理论准备不足、软权力劣势等需要解决的问题。国际秩序本身的演进是渐进缓慢的,秩序的发展取决于各国的博弈,各方虽然观点存在差异,但在不少领域仍然存在共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