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的国际关系研究不能拘泥于当下,而应该有前瞻性的深邃眼光与哲学思考,以一种观念引导未来世界的走向。基于此一考虑,2014年12月16日,我所和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联合举办了主题为“未来国际体系:哲学反思与理论设计”的学术研讨会,邀请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和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十几位专家与学者与会,重点就国际体系的理念基础、大国与国际体系等议题展开了深度研讨。
1、国际体系的理念基础
在本议程中,中西有关国际体系、世界治理的相关哲学思想、理论框架,特别是中国传统与视角下对西方相关思想的批判,成为大家聚焦的话题。
复旦大学教授任晓认为,一直以来西方理想的秩序就是西方制度“一统天下”,这被奉为最佳惟一的秩序。但是目前,西方思维思考国际问题捉襟见肘,因而有必要以共生秩序思考国际体系。在他看来,共生秩序是并行不悖的秩序,并不排斥其他依据特定的环境而内生的秩序。同时,共性性还排斥了唯一性,认为世界上不存在最佳惟一的秩序。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李明明利用中国古代哲学“絜矩之道”概念,提出:在国际交往中,行为体应通过自身的表率作用,与对方互动合作,然后以推己及人的心态,通过互动在合作双方之间建立一种共识性的理解。行为体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利益,也顾及他者的利益,促进一种互惠共赢的合作。中国应该在国际交往中实践“絜矩之道”:推己及人和共同发展。
华东政法大学的高奇琦教授对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哲学观进行了阐述。他以对西方世界主义批判为理路,最后提出了和谐世界主义主张。他认为,中国应该参与推进一种时空的治理观,所谓时空并重就是强调民族国家的历史性。同时突出以内为主的原则,即强调参与过程中内外一致,最后中国应该以集体身份参与全球性协调。复旦大学的简军波副教授对由主权国家形成的民族国家体系、中国古代的“朝贡制”的天下体系的优劣点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论述未来的国际体系可能是否形成一个主权国家组成的天下体系。与其他对未来国际体系的观念不同,复旦大学的陈玉聃通过对老子和赫拉克利特的政治思想比较,提出未来可能出现越来越多的多元实体,甚至是取消国际政治。他认为,世界将会走向何方,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2、大国与未来国际体系
在第二个议程中,各位学者侧重于战略的角度论述了未来国际体系,包括大国特别是中国在其中可能起到的作用。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关所所长刘鸣根据基辛格最新出版的专著《世界秩序》一书,分析了中美构建新秩序的启示和借鉴。他提出如下几点:第一,首先注重实力,这是中美构建世界秩序的基础。第二,寻求地缘政治的利益平衡点。第三,建立一种有效的多重复合型协调机制。第四,培养一种共识的全球秩序观。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关所助理研究员赵国军以美国为例,就空间概念的嬗变对中国在国际体系内的路径选择进行了分析。他提出三个方面的路径:一是中国通过内生的发展增量国际空间,二是中国通过嵌入式途径相互共享利益,三是参与新兴群体性国家的崛起化解西方对中国发展的误解。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张春认为,国际体系转型推动了国家特别大国认知的转型,同时大国在国际体系转型中以及转型后仍然发挥着协调和组织的作用。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关所助理研究员崔荣伟在发言中对历史上威斯特法利亚体系如何演变进行了解读,主张通过重新审视西方国际关系来思考未来国际体系前景。他强调,国家仍是国际体系演进的主要要素。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关所副研究李开盛探讨了国际体系的和平设想,他根据国际冲突的发生逻辑分析后认为,要减少国际冲突,就要推动国际体系内不同行为体的利益交叉,形成彼此制约和利益汇聚的多元共同体,从而缓解冲突的发生。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大力促进其他共同体的成长,促使国家变得更加“功能化”而不是“政治化”。
其他与会者也就在相关话题与会议代表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会议得到了文汇报等媒体的支持,我所全体科研人员、部分研究生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