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盛:《别让军事关系成为中美合作的短板》

201447   0303-国际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 李开盛

 

    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定于7日至10日访华。当他今天踏上中国的土地时,面对的是中美关系中最为艰巨的一个挑战:如何建立一种持久、稳定且有助于促进战略信任的双边军事关系?

    中美关系涉及方方面面,竞争与合作并存,而军事关系无疑是诸种关系中的一块短板。就经济关系而言,2013年的中美贸易额超过了5000亿美元,截至2013年底的中美双向投资额累计已经超过1000亿美元,这种经济上的紧密依存已成为维系中美关系的压舱石与推进剂。即使是在比较敏感的政治领域,双方事实上也把握了一个较好的度,意识形态因素所起的影响很小,没有成为中美关系中的重要波动因素。

    而两军关系却注定是中美关系中最为复杂、棘手的领域。首先,就军事关系的本质而言,它不同于双赢式的经济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零和关系。即使从技术上讲,任何一国的军事都需要甚至必须有假想敌,追求的目标是战时克敌制胜,平时秣马厉兵。其次,从中美关系的性质来看,新老大国之间的彼此防范短期内难以改变,双方都不免采用两面下注的战略,军事上的相关准备因此不可避免。再次,由于美国在东亚密集的军事存在,特别是对中国的长期抵近侦察,加大了引发冲突的危险。最后,由于钓鱼岛、南沙群岛争端等第三方因素,中美两国的军队很可能被拉入一场自己并不愿意面对的冲突之中。

    这种艰难的背景已经直接投射到两军交往之中。哈格尔于20132月接任帕内塔成为美国防长,算不上是一位鹰派人物。作为一名越战老兵,他对战争持谨慎态度,反对伊拉克战争,主张削减防务开支,精简军队系统的官僚机构。在对外关系中,他主张与中国和俄罗斯接触,成了共和党中的“特立独行者”。他曾于2007年在《金融时报》发表文章,呼吁美国明智处理对华关系。但是,当他进入国防部长这一角色之后,中美两军关系并未因此有多大增进。

    在哈格尔成为国防部长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已四次访问亚洲,现在才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他访问的国家中包括许多中国周边国家,如马来西亚、印尼、文莱及菲律宾等,他还参加过东盟国防部长扩大会议。就在本月1日至3日,哈格尔在启程访问日本、中国、蒙古国之前,还在夏威夷与东盟国家防长及代表们举行了所谓“美国—东盟防务论坛”。在去年61日的“香格里拉对话”现场上,他明确宣布:“继去年帕内塔宣布到2020年将60%美舰部署在亚太后,美国将把在海外60%的空军力量部署到亚太地区,还将在亚太部署更多海上、地面力量及高科技武器,最终每年将向澳大利亚部署2500名海军陆战队员。”

    这种态势给中美两军关系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也使得其重要性进一步提升。要建构新型的中美关系,就必须加长军事关系这块短板。就像木桶的短板决定了其容量一样,中美关系的军事短板也决定了中美合作的水平。没有军事合作的提升,中美合作的整体水平就上不去。即使一时上去了,过段时间还会下来。

    对于这次访华,哈格尔曾表示期待与中方领导人会晤,美中双方既是朋友、也是竞争者,但是肯定不是敌人。包括南海问题在内的地区安全议题很可能成为这次会谈的重点。克里米亚事件之后,一些国家的人士无端担心中国会效仿俄罗斯采取强硬行动,不排除哈格尔此访也会就此做些文章。另外,所谓增加开放度和透明度,也是美国喜欢老调重弹的话题。反过来,中方也会提出自己的正当关切。军事互信是双方面的,美国没有理由不改善自己的言行,更没有理由以教训者的口吻说话。

    很难期待中美军事关系会因一次访问就取得突破。但哈格尔应该通过中国之行意识到,中国历史上就不是搞军事扩张的国家,今后也不是一个领土收复主义的大国。战争对任何国家都没有好处,避免地区冲突特别是新老大国之间的军事对抗是中美两国的共同责任与历史任务。双方军队应该为此作出积极贡献,把军事关系这块短板努力加长,为中美关系这只巨型“木桶”注入更多的合作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