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核心是走出大国对抗的历史宿命
——专访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开盛
编者按:
2013年7月10日-11日,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两国民众高度关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以及新一轮对话的内容、成果。对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中国学术界是如何看待的?美国是如何回应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在哪些领域容易取得突破?两国是否会加强双边关系的制度化程度?就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李开盛。
■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核心是不冲突、不对抗,走出守成大国与崛起大国对抗的历史宿命
■ 对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前景,中国学术界理性乐观,美国态度复杂
■ 制度建构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尤为重要,双方将在经贸和气候变化等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李开盛副研究员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2012年2月访美时提出的, 今年习近平主席与奥巴马总统在安纳伯格庄园的“庄园外交”,又进一步明确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确定了两国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也引起了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核心是不冲突、不对抗,走出守成大国与崛起大国对抗的历史宿命
传统的大国关系中,大国关系的基本目标就是取得霸权,这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武力手段获得。大国关系的重要特征是冲突和对抗的零和博弈。新型大国关系意味着对传统大国关系的超越。李开盛副研究员告诉记者:“新型大国关系的核心是不冲突、不对抗,致力于摆脱历史上守成大国与崛起大国之间最终走向对抗的历史宿命。” 他还谈到“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不是中美共治。” 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总结说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应具备三大特征——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新型大国关系概念的提出和实践对于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而言都是一个重大贡献。
二、对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前景,中国学术界理性乐观,美国态度复杂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这一概念是由中方提出来的,对于美方的反应,李开盛老师总结说:“奥巴马政府对建立一种新型的中美关系是积极的,但在对待中方提出的“新型大国关系”这一具体措词上似有保留。这里涉及到几个问题,一是在如何具体界定“新型大国关系”这一特定概念时,中美看法并不完全一致;二是美国更愿意先从具体的问题谈合作,与中国先强调宏观性的目标与方向的思路有所不同。” 在李开盛副研究员看来“不少中国学者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前景还是比较理性的,并没有盲目乐观。因为这种关系的建立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尽管中国的态度是积极的、主动的。中美之间在经贸领域与诸多全球问题上也存在诸多共识与共同利益,但鉴于中美是两个在政治制度、文化传统方面有着很大不同的国家,加之长期累积下来的不信任与机制化沟通管道的缺乏,要在两国间建立新型大国关系,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三、制度建构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尤为重要,双方将在经贸和气候变化等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在不同领域的进展会有不同。李开盛副研究员谈到:“一般而言,利益交集较多的经贸领域,全球性共同挑战如气候变化等,有可能优先取得进展。而在利益分歧较大的政治、军事、安全领域,则较难达成共识,重点是管控矛盾,加强交流,累积信任,避免这些问题影响到新型大国关系的建构。”对于如何实现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李开盛副研究员认为:“加强制度化沟通与管理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建构尤其关键,因为发展中美关系的关键不在于没有分歧与矛盾(这是不可能的),而在于如何管控分歧与矛盾。但从目前来看,双方间要建立更加正式化的制度可能较难,尤其是在于政治安全领域,因为这需要以巩固的政治信任作为基础,而这仍需要长期的累积。”就目前而言,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是中美之间较为通畅的制度安排,双方借此能够保持较为通常的沟通交流,避免了双方的误解,较为妥善的处理了双方的一系列争端,是中美更加制度化关系的一个好的信号和开端。(光明网记者蒋正翔整理)
作者简介:李开盛,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国际关系理论史、国际伦理、中国外交战略等领域的研究。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有《金融危机阴影下大国关系前瞻》、《中国对朝核问题影响的数量分析》、《世界主义与社群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价值透视》等等;著作有《理解中国外交(1949-2009):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国家身份探求》、《人、国家与安全治理:国际关系中的非传统安全理论》、《国际关系理论流派概论》(合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