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新民晚报》2011年9月9日第32版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理事会副主席 潘光研究员
从历史上看,人类早在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时就已看到今天所说的政治恐怖主义行动。进入20世纪,为达到政治目标而实施的恐怖行动不断发生:1914年奥匈帝国皇储被暗杀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1963年美国总统肯尼迪被暗杀、1972年以色列运动员在慕尼黑奥运会上被劫杀、1988年泛美航空公司航班在洛克比上空爆炸等,都震惊了世界。人类刚进入21世纪,便发生了“9•11”事件,国际恐怖主义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10年来,恐怖活动呈现出以下几个新特征:
一是高科技化趋势。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恐怖分子越来越多地使用生物、化学、网络以及核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其中,网络正成为恐怖组织的主要信息来源和活动平台之一。1998年被美国认定的恐怖组织网站只有18个,到2007年激增到5000多个。美国陆军首席信息官鲍特尔将军认为,恐怖组织正“将战争从现实空间转移到网络空间”。在2006年英国警方破获的阴谋攻击赴美航班未遂案件中,恐怖分子计划用新型液体炸药炸毁飞机,这说明他们一直在研究、改进使用化学手段实施恐怖活动的技术。
二是意识形态化趋势。许多新生的恐怖集团是自发形成的,而将这些人凝聚在一起的便是“圣战”意识形态。“圣战”一词被一些伊斯兰极端主义组织用来作为恐怖主义宣教的工具。那些被边缘化的群体和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就极易受“圣战”理论的诱导走火入魔。专家就此指出:“意识形态在恐怖组织招募和训练新成员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极端右翼的意识形态,如新纳粹主义、种族主义等,也是导致恐怖主义的一大根源。此外,“生态恐怖主义”也具有越来越强的意识形态色彩。如“地球解放阵线”,就打着“保护生态”、“解放地球”的旗号破坏各种设施,甚至攻击文化体育盛会。
三是本土化趋势。近年来发生许多恐怖袭击,都是由土生土长的恐怖分子策划实施的。荷兰学者发现,欧洲的“基地”组织成员正在本土化。美国学者在分析纽约时报广场汽车爆炸未遂案时指出:“防范本土‘孤狼’已成为重大难题”。其中的原因,与意识形态化趋势密切相关,也有技术性因素。“9•11”事件后,国际社会在反恐情报交换、监控人员和资金的跨国流动、交通枢纽的安全检查等方面的合作大大加强。在这种情况下,国际恐怖势力的跨国联络和作案更困难,因而本土恐怖分子成为恐怖袭击的主力。
四是年轻化趋势。自“9•11”以来,“基地”等恐怖组织吸纳了一批年轻又有“圣战”经验的成员充实领导核心。同时,各类恐怖组织加强了在欧美发达国家年轻人中的招募。在2007年夏参与英国系列恐怖袭击的人中,就有不少受过良好训练的医学院学生。英国情报机构负责人埃文斯警告:“恐怖分子正在有系统、有意识地把目标对准国内的年轻人和孩子。”在发展中国家,恐怖组织发展年轻人更容易,因为那里存在大量的“弱势”群体,其中那些因无业和赤贫而“绝望”的年轻人是最容易接受极端思想的,而大批无辜平民在“反恐战争”中被杀害,往往是促使他们加入恐怖组织的直接原因。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惊呼:“第三代圣战者”已成为反恐斗争的大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