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
缅甸与中国、印度、泰国等国接壤,又拥有印度洋出海口。在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中,缅甸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地缘政治意义十分显着:从中国云南昆明经保山至瑞丽出境,顺瑞丽江可达缅甸的伊洛瓦底江并由此直入印度洋。缅甸成为中国大西南与国际联系的重要通道。也是印度避开喜马拉雅山脉、打通向中国长江上游地区及中国西部省份施以政治和商业影响的通道。
缅甸的稳定关系到中国地缘政治利益与中国新一轮经济发展。
2003年8月,缅甸军政府宣布了旨在实现民族和解、推进民主进程的七点民主政治路线图计划,向“有纪律的民主”过渡。2008年2月,军政府宣布完成新宪法的起草工作。
在政治改革方面,缅甸政府实现了与昂山素季以及其领导的民盟政治和解。
登盛政府还放松了对国内的政治控制。允许工会合法存在、民众举行和平示威游行。缅甸政府放松了出版审查和网络审查,允许社会人士和团体创办日报,媒体自由度从位列东南亚国家末位跃升前列。释放全部政治犯。
在经济改革方面,2011年以来缅甸政府实施了多项务实的经济改革措施。规范市场经济制度,加快国有企业私有化,放宽对电信、能源和金融等领域的控制。鼓励出口,改善民生,增加对教育和卫生领域的投入。实行统一汇率制。增加贷款,刺激投资。修改《外国投资法》,进一步放宽对外资有利的吸引政策,允许外国人租用缅甸国有及私有土地。
在民族和解方面,缅甸全国共有135个民族,主要包括缅族、克伦族、掸族、克钦族、克耶族、孟族等,其中缅族是主体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近30%,但其聚居区超过国土面积的一半。
自2011年3月执政以来,吴登盛政府致力于推动民族和解,其目标是同所有武装组织签署全国停火协议,进而通过政治对话实现持久和平。
吴登盛政府改革措施逐步得到了西方国家的认同,缅甸的国际形象得到极大改善,逐渐融入了国际社会。而美缅关系的改善,是缅甸新政府在对外关系方面取得的最大突破。美缅关系的改善对中缅关系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2009年奥巴马上台后,积极调整对缅甸政策,由制裁为主的孤立打压向接触加制裁的“务实接触”方向转变,在政治、经济、军事、人文等领域加强与缅甸的接触,两国关系解冻回暖。美国需要缅甸作为平衡中国影响力的工具,最大限度地削减中国对缅甸的军事影响力。同时加强在东南亚的战略存在。
缅甸现政府积极扩展在国际舞台上的空间,积极发展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采取中立的平衡外交政策。缅甸在与美国等西方国家表现出友好姿态的同时,也在努力与中国维护良好关系,避免和任何一边走得过近,防止得罪其他力量。
从地缘政治与经济考量,缅甸仍然会实行对华友好与合作的政策,不会主动和中国进行对抗,中缅关系将保持友好而不过分亲近的状态。但是未来中国的对缅政策还将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中国应总结对缅外交工作中的得失,改善对缅政策,努力推进中缅关系的正常发展,建立更加稳固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第一,在缅甸开展全面接触的多元化外交。在进一步加强与执政党和军队关系的同时,还要积极与反对派和少数民族政治派别接触。中国可通过党际交流、学术交流等民间交往方式与民盟和其他政党建立起互动机制,并在适当的时机邀请昂山素季访问中国。
第二,不断扩大中国在缅甸的民意基础,提高中国在当地的形象,发挥“软实力”作用。加强民间交流、文化交流。
第三,提高对缅甸的交通、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项目的援助,改变以往中国在缅甸只注重与政府交往而忽略当地百姓的做法。
同时,中国政府应反思过去对缅甸的政策,积极调整和统筹好对缅甸的投资项目,加强对进入缅甸的中资企业尤其是大型国企的协调与管理,从而对缅甸形成有序投资,提高对当地环保意识,改善中资企业形象。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中、美等国对缅甸的经济与战略投入的同时上升,各国在缅甸竞争态势愈趋明显,利益摩擦增多。中、美等国在缅甸应努力实现良性竞争,就缅甸的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上进行积极协调与合作,避免零和博弈。中、美等国应主动合作帮助缅甸实现稳定发展,实现互利共赢。防止缅甸成为中、美等国在东南亚的战略角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