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取良好外部环境是实现中共“十八大”提出的“中国梦”重要路径,一年多来,中国新一届领导人是实现了周边外交良好开局,中国积极利用博鳌亚洲论坛阐述新亚洲政策,强调各国应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
中国与周边国家相互依存度日趋提高,中国周边环境出现了新变化。但也面临着多重挑战:如何及时主动化解与周边国家的矛盾、积极疏解美国“再平衡”战略的压力,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长期稳定良好的外部环境,成为中国外交的最大挑战。而且,中国外交如何在多国政权交替的情况下维持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也是中国面临的另一挑战。
亚洲是世界的未来发展中心,利用亚洲的增长与活力成为美国经济与战略利益的核心。为此,美国不断挑唆中国的周边国家,恶化中国的周边政治环境,压缩中国的战略空间,美国不仅插手钓鱼岛问题,更是明确地介入南海问题。而且,近年来,美国主动加强了与菲律宾和越南的关系,成功拉拢缅甸,在外交上步步加强对中国的“合围”,美国的战略目的旨在使中国陷入“四面楚歌”境地,以遏制中国的崛起,从而维持美国在亚洲的霸主地位。
中国外交在尊重国际事务准则、国家主权和基本人权的前提下,确保国家利益最大化成为中国外交所面临的主要选择。
中国需要果断超越经济外交思路,应对日趋复杂的外部环境尤其是周边关系,在继续发挥经济往来的润滑作用的同时,应积极采取政治、安全、文化等手段,主动在东亚政治与安全问题上提出议题和解决方案,为东亚共同的安全提供构想、设计框架,以化解周围国家对中国日渐强大而带来的安全疑虑。
周边地区在中国对外战略全局之中具有极端重要性,中国积极主动塑造周边地区,积极发挥中国周边外交的灵活性,有所侧重,区别对待,战略目标准确,在事关战略稳定和平衡的战略要地,如巴基斯坦、朝鲜、柬埔寨、缅甸等,充分运用国家力量,积极培养周边战略支点国家。特别是要坚决捍卫巴基斯坦、朝鲜的独立主权和稳定;进一步改善与印尼、新加坡等国家的友好关系;对与我双边关系较为复杂的国家,如蒙古、越南、韩国等采取更为积极的方针,扩大与他们的政治、经济和安全交往,尽可能避免和减少彼此的摩擦与矛盾。
同时,中国新周边外交战略应高度重视软实力在提升国家国际形象中的作用,发展国家软实力已成为中国的国家战略。在中国新周边外交战略中,中国应着重软实力的建设,做到软实力与硬实力相结合,积极将地缘经济优势转化为地缘政治优势。由重视双边与多边关系转变为双边、多边和区域合作全方位发展,由适应国际规则、参与全球化转变为参与全球治理,扩大区域合作。中国周边外交目标在走多元化道路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对外传播战略。
因此,中国新周边外交政策有必要实行战略转型,“有所为,有所不为”,遵循独立性、立体性与灵活性的原则,不断提高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向心力,确保国家利益最大化。
最近,中国新一届领导人着眼于本地区的长远和共同发展,提出了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印缅孟经济走廊、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中国与东盟“2+
主动加强与周边国家以及与东南亚、南亚、中亚和东亚国家的外交关系;地缘关系决定了周边地区是中国的发展影响最密切的地区。在周边地区,中国外交应着眼于与印度等新兴国家发展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牢固的中印伙伴关系将是中国打破美国遏制封锁的最主要的突破口。同时,中国应该积极支持并推进朝鲜的民主与政治改革进程。尽一切努力使东盟国家对中国崛起的不信任感逐步消除。
积极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关系,实现互利共赢。面对国际新形势的挑战,中国应加快实行大国外交战略,以东亚为中国开展大国外交的主战场,积极发挥中国在地区事务中的作用,并力争东亚主动权。把中国与大国之间的关系列入中国外交的重要内容,以大国方式积极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同时,中国应不断加强“软实力”建设,积极传播中国文化,在以经济为激励合作的同时,推动文化与教育交流,把“孔子学院”真正建设成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地。中国应继续积极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加大维和的努力。中国政府应积极参与联合国在打击恐怖主义、控制非法军售和对传染病的控制等领域的行动。
因此,中国正主动摒弃以往过时的外交套路,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认真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局势,以大国自信的心态不断调整中国新的周边外交战略,努力使之与中国的综合国力相适应,中国应确保中国对能源的需要和满足国内保护海外公民人身与财产安全,加大领事保护和海外救助力度,构建更为完整的领事保护体系,完善和建设好相关应急处理机制。中国也需要在关键地区设立军事基地,使中国在国际上发挥更大、更重要的影响力。
(作者是上海社科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研究员)
来源:中国评论通讯社2014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