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日印强化关系的地缘战略意义

不久前,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问印度,与印度总理辛格举行了首脑会谈,并签署了联合声明,会谈话题主要集中在经济、安全、军事、能源等几个领域。双方表示要进一步加强经济、安全、能源、军事等各领域合作,以深化两国战略与全球伙伴关系。安倍还作为主宾出席了印度国庆日的庆祝活动。

在经济合作领域,日本宣布向印度提供2000亿日元(约合20亿美元)的援助,用于建设德里--孟买工业走廊,以及高铁项目。两国还决定将货币互换协议额度从原来的150亿美元提升到500亿美元。

在安全领域,双方同意建立国家安全磋商机制,并于今年春季举行第二届网络安全双边对话。日、印双方决定在今年3月就日本向印度出口US-2水陆两用飞机再次进行商谈。印度还邀请日本海上自卫队参加下届“马拉巴”海上联合军事演习。在民用核能合作方面,两国表示将继续保持对话以早日落实相关协议。

早在去年12月份,印度和日本在印度水域首次进行了双边海军演习,演习科目包括反海盗作战,火炮射击、直升机甲板降落行动和反潜战。此次演习旨在提高未来两国共同完成海上安全行动的能力。此次联合军事演习“发出了一个新的战略轴心形成的信号”。与印度举行海上联合军演,有利于日本拓展双边安全合作领域,为今后更大范围的海外派兵创造条件。标志着日印新的战略轴心的形成。

在科技领域,日、印双方同意进一步扩大在科技、教育与文化领域的双边交流。日本是印度在寻求经济发展以及地区和平、稳定方面重要的合作伙伴。日、印两国拥有相同的价值观与共同利益,进一步加强日、印两国战略与全球伙伴关系,将有益于地区的发展。

安倍此次访问使日、印两国关系更进一步。两国首脑的会谈在安全、政治和防务合作等方面增加了新内容,使两国在这些领域的联系更为紧密。双方的战略与经济合作互惠互利。

2010年下半年开始,日本和印度的关系急剧升温。日、印两国举行了首次外交和防务部门副部长级对话,即“2+2”对话。

安倍再次上台执政后外交方针逐渐成型,即秉承“包围中国”的传统思路,与美国及中国的周边国家一起实施“遏制中国”的战略布局。对中国的强硬姿态也更为明显。安倍种种行动暴露了日本政府牵制中国崛起的战略目的。

随着日、印两国军事合作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今后印度全部港口将可能向日本舰艇开放,从而实现地缘和军事资源的共享。

近年来,日、印合作上升至军事层面具有地缘战略意义。

从地缘战略考量,作为中国的近邻又是与中国存在着领土纷争的两个国家,日、印联手对中国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海陆两翼“弧形包围”,关系到太平洋和印度洋两面的出海口,近年来,日、印两国主动深化战略合作关系,以共同联手遏制中国。日、印两国加强军事上的合作,可以说是势在必然。从国家发展的诉求上讲,日本希望自身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军事大国”,把比邻的日本海变成“日本之海”,从而在东亚地区掌握主导权;印度则希望自身从“人口大国”走向“经济大国”、“政治大国”,把比邻的印度洋变成“印度之洋”,从而在南亚地区掌握主导权。对外战略扩张的共同追求使日、印两国拥有了“共同语言”和一致的心理,需要一种“远交近攻”式的相互理解与支持。

同时,在针对中国崛起的问题上,作为两个与中国领土争端最多的国家,他们更有一致的战略目的。随着中国和平崛起进程的发展,在日、印看来是一种威胁、一种挑战,因此日、印两国形成了一种战略上的共识。日本列岛是所谓“第一岛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战略价值在于封锁中国进入太平洋的海路。印度则在印度洋扼守着中国可能通向印度洋的出海口。日、印间构成的弧形连线,构成了对中国海陆的包围战线。为了平衡、化解中国的力量,双方确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为了防范所谓的中国“扩张”,日、印要加强军事领域的各种合作,让中国形成一种“腹背受敌”的战略局面。

从印度的角度看,与日本深化合作符合印度“东向”战略的需要。印度要将影响扩大到太平洋,必须强化与日本的双边关系。而日本要将影响扩大到印度洋,也必须与印度洋沿岸最大的国家印度发展双边友好合作。这就使日、印两国在彼此的战略扩张中找到了诸多“共同语言”。随着日、印双边战略合作的不断深化,其对中国的危险性也将随之增加。

但双方军事合作也是“同床异梦”,最后未必能如日本和印度的所愿。

对此,中国应予以高度警惕,不可掉以轻心,采取相应的积极对策,积极推动与日本和印度之间双边关系的正常发展,不断创造有利条件减少双边关系中存在的分岐与摩擦。同时加大发展本国现代化海军的力度,不断提高海军的装备水平和人员素质,才能不陷入被日、印形成两翼包围的不利态势,变战略上的被动为主动,从而保障中国崛起的外部环境不至于恶化,以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作者是上海社科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研究员)

 

来源:中国评论通讯社 2014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