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前行的印度“强国梦”

【编者的话】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除了自身的努力,我们也需要放眼周围,看看那些正在复兴进程中的国家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又有哪些需要我们警惕的“路障”。为此,本栏目从今天起推出“复兴之路”系列文章,希望引发更多思考。

谈起印度的强国梦,世人多会援引其开国元勋尼赫鲁70年前的断言:印度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尼赫鲁的大国情结基于印度历史与未来的思索,根植于印度这一东方文明古国悠久而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

作为甘地的战友和政治继承者,尼赫鲁虽然崇尚灿烂悠久的印度文明,但他更加现实地主张变革传统因循的社会结构,建设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的现代化印度。作为印度现代化道路的开创者和总设计师,尼赫鲁认定要建成强大、统一、赢得国际威望的世界大国,印度就必须借鉴西方与苏联现代化模式,闯出一条解决民主制度与社会经济平等相背离问题的民主社会主义强国道路。但是,该强国战略却没有取得预想中的实效。

上世纪80年代初起,印度领导人开始对尼赫鲁强国战略进行调整与改革。1984年上台后的拉吉夫·甘地积极实施经济自由化、发展市场经济、实行对外开放、推进高科技产业等新经济政策。而大刀阔斧的改革则始于1991年执政的拉奥政府,时任财长的经济改革设计师曼·辛格(2004年至今任总理)称之为印度经济的第二次革命,主要举措为:整顿公营企业,扩大私营经济,由半管制计划体制转向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强化财政和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引进外资,鼓励对外贸易,发展出口外向型经济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和全球化为导向的全面深入改革使印度经济逐步由半管制的封闭经济转向开放的自由市场经济,日益同世界经济接轨,使印度经济步入前所未有的发展快车道,成为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高速增长经济体。

但印度的强国梦也面临诸多不容低估的阻碍和制约因素。其一是沉重人口负担的拖累。印度急剧膨胀的人口超过本国资源和生产力承载能力,相当程度上抵消和侵蚀其经济增长的成果,数亿贫困人口和40%的文盲更是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最大绊脚石;其二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农业生产力提高缓慢,工业化速度有限,制造业等实体经济不彰,军费开支庞大,进出口贸易连年逆差,国际收支失衡,国家财政赤字居高不下,还有能源、交通、电讯等基础设施的落后,均造成印度经济快速发展的短板瓶颈。其三,种姓、民族、宗教矛盾的困扰。迄今印度教种姓等级观念依然牢固,相关陋习和种姓歧视还在盛行,与印度民主政治的推进和社会凝聚力的强化背道而驰。印度民族关系复杂,民族隔阂和分歧根深蒂固,少数民族地区分离主义运动对中央政府构成不小威胁。而全民信教、宗教多元的国情,印度教民族主义复活、伊斯兰极端主义发展以及宗教政治化等因素,更使盘根错节的宗教争端不时成为印度社会动荡和骚乱的催化剂。最后是安全与外交环境的制约。印巴争端使印度的主导地位受到邻国巴基斯坦的挑战,影响或控制南亚地区中小国家的软实力还很不足。尤其是印度政治家受狭隘民族主义驱使和英帝国殖民主义思想影响,力图承袭英国殖民统治的遗产,在领土纠纷、边界问题、民族宗教争端和地区国际关系等方面执行强硬利己的现实主义外交立场,这种追求地区霸权的大国观念自然不利于印度世界大国目标的实现。

显然,印度在通向世界大国的梦想之路上还将面临重重考验,需付出艰辛努力。然而,独立后半个多世纪的印度历史证明,强国富民、争当世界大国,已不仅仅是少数政治家的理想,而是掌握自己命运的印度人一种坚定不渝的举国意志。相信印度人民一定会以自己的智慧,化挑战为机遇,在顺应世界与地区的和平发展潮流中趋利避害,最终实现大国崛起的梦想,再铸东方文明的辉煌。

(作者系上海市世界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解放日报》201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