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刚而不锐”的海洋安全战略,符合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需要,也符合人类历史发展潮流,更符合中国一直坚持的维护世界和平的道德正义。
中评社北京4月4日电(评论员 胡志勇)中国所处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特征对中国海洋安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迄今为止,中国尚未形成成熟的中国海洋安全战略理论体系,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已经公开宣示中国的外交政策是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全方位拓展和完善外交工作布局。
中国海洋安全战略从属于中国的国家战略,中国海洋安全战略是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切实可行的、成熟的中国海洋安全战略,可以更有效地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保障中国的海上通道安全。
中国海洋安全战略应是21世纪中国国家发展整体战略的一部分,而中国海洋安全战略中的“西翼”战略与中国的南亚战略相适应,应成为国家海洋战略的发展重点,以打破岛链封锁与马六甲困局,从根本上改善中国战略处境,加速中国的复兴崛起。中国应利用与伊朗高原国家及阿拉伯国家在政治和传统上的基础,建立和长期保持与强化中国在环印度洋区域的存在,保障中国海洋战略运输通道安全,实现陆海通达目标。
中国海洋安全战略应以“一轴两翼”展开:“一轴”即以南海为轴,近年来围绕南中国海海域及岛屿的主权争议已成为亚洲最具潜在危险性的冲突点之一。而菲律宾、越南、文莱和马来西亚等国均宣称对南海诸岛或其中一部分拥有主权。近期南中国海主权争端不断升级,已危及到该地区的和平稳定。因此,以南海为中国海洋安全战略的的轴心,凸显南海在中国海洋安全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两翼”是指以太平洋和印度洋为东、西两翼;“一轴”与“两翼”相互影响,互为补充。
首先,应以构建“西翼”战略为目前中国海洋安全战略的重点,“西翼”战略应成为中国海洋战略的重点发展方向。印度洋是中国通向南亚、中东、西亚和欧洲、非洲重要的交通、贸易、能源通道,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印度洋是中国走向海洋、发展海洋战略的重要通道。中印关系是中国构建印度洋战略的核心,中国应继续深化与印度的双边关系,将发展与印度的战略合作关系列为中国对外政策的优先内容,并积极利用与印度洋沿岸国家之间的关系,寻求战略支点,积极按照国际惯例打造海外战略支撑点,适时建立军事基地,打通印度洋的陆上通道。中国在平等、互利与发好协商基础上,在他国建立相对固定的海外补给点、人员休整点以及舰机靠泊与修理点。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积极支持印度洋沿岸国家加强海峡安全与保障的立场。未来十年内,中国有望在印度洋地区最终形成以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缅甸为核心的北印度洋补给线,以吉布提、也门、阿曼、肯尼亚、坦桑尼亚、莫桑比克为核心的西印度洋补给线,以塞舌尔、马达加斯加为核心的中南印度洋补给线的三线远洋战略支点态势,从而充实与丰富中国的“印度洋战略”,进一步提升中国有效承担维护国际海上战略通道安全、维护地区及世界稳定的大国责任和能力。
鉴于目前中国尚不具备与美国等在太平洋竞争的优势,中国在印度洋面临着资源开发与维护海上通道安全等方面的机遇,目前中国的重点应加强在印度洋的存在,以不断拓展新的国际活动空间。中国不仅要关注东翼--太平洋,更要以西翼--印度洋战略为重点发展方向:南下寻找通往印度洋新的战略通道,积极拓展与强化在印度洋的战略空间,逐步掌握西翼战略主动权,反过来又促进中国在太平洋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随着中、印两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发展,两国对海洋利益的关注愈发迫切,印度洋成为中、印海洋利益的博弈所在。中、印两国将在21世纪正式打响印度洋的制海权争夺战。
中国面临着西南印度洋方向强大的军事威胁。印度的国力、军力都较为强大,出于遏制中国的战略需要,美、日、俄、欧等主要的西方国家积极主动地拉拢印度,印度成为中国在印度洋上面临的最大威胁。中国实现“印度洋战略”面临挑战:美、日、欧洲加强了在缅甸的存在。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以及印度洋沿岸包括印度在内的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疑惧与防范心态日趋上升,中国在印度洋的贸易航线较为单一及海军实力有限等,特别是美国的“两洋战略”、印度的“印度之洋”战略与中国的“印度洋战略”存在着冲突。印度的“印度洋战略”如果实施成功,中国若不采取有力的应对措施,中国的印度洋航线将不得不完全受制于人,这将严重制约和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
因此,中国应抓紧构建具有本国特色的海洋安全战略,坚决捍卫与维护国家主权完整与领土统一,努力营造服务于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全面参与国际海洋制度与海洋秩序的建设。中国应以“构建共同价值观、寻找共同利益、促进共同发展”为原则,积极应对印度排他性的海洋战略,从经济、外交等方面强化对印度洋的投入。
中国是典型的陆海复合型国家,决定了中国必须努力在海陆两个方面的发展保持一定平衡。而陆地边界的安全问题始终是中国安全战略中的重心。
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使得中国不可能发展全球性的海权,中国的反制不会对美国的全球海洋霸权构成威胁。因此,中国应积极加强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加强彼此的战略关切,积极妥善处理好中美关系中的海权问题,规避或减少冲突。
在中国海域面临建国以来最复杂的态势下,中国构建海洋安全战略的重要性日趋凸显,中国只有尽快构建具中国特色的海洋安全战略,继续加强海军现代化建设,推进蓝水海军建设,统筹其他兵种建设。以围绕建设航母战斗群为中心,加速中国首个航母战斗群形成战斗力,引领中国海军编制体制、舰船装备、军事训练以及作战运用研究的发展方向。积极应对海洋挑战,积极作好军事反制措施的准备工作,积极破解海洋困局,才能突破美、日等国的战略遏制,坚决击破安倍构筑的对华包围网,彻底粉碎企图围堵中国的阴谋,在事关国家领土主权的问题上绝不退让,以确保中国的核心利益及海洋权益不受侵害。
构建中国特色的“西翼”战略成为中国海洋安全战略的重点,它是21世纪中国海洋安全整体战略的一部分,与中国的南亚战略相适应,应成为国家海洋战略的发展重点,以打破岛链封锁与“马六甲困局”,从根本上改善中国战略处境,加速中国的复兴崛起。中国应利用与伊朗高原国家及阿拉伯国家在政治和传统上的基础,建立和长期保持在环印度洋地区的存在。
因此,中国“西翼”战略可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战略目标。中国现阶段的“西翼”战略目标应以保卫印度洋航线为主。明确不同时期“西翼”战略发展重点与难点,采取先易后难策略,稳步推进,有效拓展中国的出海口,不断扩大中国在印度洋区域的硬实力与软实力,使相关国家成为中国印度洋安全架构上的利益攸关方,最终实现中国由区域性海洋大国向世界性海洋大国的战略转型。
以伊朗高原国家为新的战略发展方向,积极寻求战略支点,分阶段稳步推进,最终实现印度洋与太平洋的联通,形成东、西两翼互动格局,建立以陆上地缘经济优势促进海上地缘政治优势的海洋安全战略模式,由陆及海,借助周边国家走向印度洋,最终成为世界海洋强国。
积极打通大西南陆上通道,直达印度洋,打通印度洋的陆上通道。中国积极构建“西翼”战略,加大对中南半岛铁路等交通运输网络投入,构建经由中南半岛到印度洋的陆路通道,从而间接获得印度洋出海口。依托缅甸的地缘优势,尽早建成中缅孟国际大通道,从云南取道缅甸进入印度洋;由新疆西行至中亚最终连贯欧亚的大陆桥,将伊朗、阿富汗相联结直抵阿曼湾。并以新疆喀什为起点,经中巴边境口岸红旗拉普山口,贯穿巴基斯坦全境修建一条直抵印度洋畔瓜达尔港的铁路,进而向中东和非洲东海岸扩展,以提高中国在印度洋维护地区平衡与稳定能力。
中国的“西翼”战略可以打破岛链封锁与马六甲困局,跳出美、日等国的战略包围圈,大幅度增强中国的战略威慑力,从根本上改善中国的战略处境,加速中国的复兴崛起,并改变世界格局。
在中国印度洋战略演变进程中,中国应不断完善海洋体制机制建设,强化海洋管控,进一步明确与完善我国的海洋政策及法律制度,使捍卫海洋领土权益与近海核心利益、维护中国海外利益尽早形成机制化、常态化模式。积极、灵活地妥善处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海权问题与海洋权益争端,建立相应的海上对话沟通机制,在巡航、海上补给、海上救援、打击海盗和反恐等领域加强协调与合作。
中国在构建“西翼”战略中,必须着眼于中国的经济实力与海外利益拓展,确立“西翼”战略的战略取向,研究制定中国可能参与的海洋通道范围及运营方式,保障中国的海洋战略运输通道的安全,真正实现陆海通达的目标。从而为实现中国的复兴崛起创造更为有利的海洋环境。
因此,中、印两国在印度洋的战略博弈,将最终改变印度洋地区的整体战略格局。甚至对西太平洋地区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印两国在印度洋地区存在着合作与和平共处的可能性。特别是两国日益密切的经贸关系成为双方在印度洋事务上合作的基础。随着印度洋在中国的全球战略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中国可以利用陆权优势改变海权劣势,以地缘经济改变地缘政治。目前,中国已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国。贸易和投资带来的经济增长可能促使双方追求更加务实的经济合作,形成经济利益上的相互依赖,并进一步促使双方寻求经济领域外的合作,这为两国在印度洋事务上的合作奠定了物质基础。中国与印度洋大国印度之间的经贸关系发展迅速及美印在印度洋战略目标冲突有利于促进中、印合作。
而且,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博弈具有非强权性、非霸权性和非扩张性,其目的仅仅是为保障中国能源安全和航运安全,并非挑战印度在该地区的地位。这是两国在印度洋事务上展开合作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中、印两国没有必要在印度洋争夺主导权,随着中国和印度纷纷打造各自蓝水海军,并将战略投射能力从马六甲海峡延伸至亚丁湾,中、印两国应在印度洋上展开良性互补局面,共同维护印度洋的通道安全。
中、印两国在印度洋可建立合作机制,印度积极拓展在南中国海地区的战略空间与影响,企图阻止中国力量进入印度洋,处理好与印度的关系是中国印度洋战略的关键所在,应深化互利合作,规避或减少冲突。积极发展和保持与印度洋沿岸非洲国家的关系,最大限度地维护中国的战略利益。同时,中国应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妥善处理好与东盟国家的海洋权益争端,坚持“双边协商”的具体策略,力避南海问题国际化。客观认识印度等区外力量向南海地区的渗透,积极寻求应对之策。中、印两国在印度洋事务上的合作可以平衡印度洋地区各方力量,特别是非传统安全方面的合作,将有助于印度洋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中、印两国展开海上竞争的条件尚未成熟。鉴于中国海军能力不足,而且其目前重点关注海域为西太地区,印度洋在未来20年仍将是美国和印度海军的天下。未来20年内,中、印两国不可能发生大规模的海上冲突。虽然大国在西太平洋和南中国海存在利益分歧,但美国和印度海军的相对优势将对印度洋上的对抗起到一定的缓和作用。
但是,中、印两国在印度洋上仍存在着潜在冲突的可能性,双方需要加强交流与合作,增进互信。中、印两国海军之间应建立定期对话的机制。以集中讨论印度洋的海上安全、加强海军能力建设和两国海军合作等问题,以进一步加深中、印两国海军间的互信与理解。在海上救灾、反海盗、反恐和地区“海上事故”协议可行性等问题上,中、印两国海军存在着进一步合作、协调双方行动,共享有效信息的可能性。
其次,在未来十年,强化海军战略成为中国海洋安全战略的另一重点。加强海上力量尤其是海军现代化建设,增强海上作战能力,不断提高海上远程投送能力,强化海上威慑能力,建设“远洋积极防御型战略海军”,重点发展海军力量与航母舰队,建立由海军力量、海上武警力量、海上民兵预备役力量三位一体的应急作战体制与海上国防动员体制,形成对中国海洋周边国家乃至域外大国强大威慑力。不断完善中国海洋安全战略。随着海洋在中国的全球战略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中国可以利用陆权优势改变海权劣势,用地缘经济改变地缘政治。由陆及海,借助周边国家走向海洋。
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及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疑惧与防范心态日趋上升,中国在印度洋的贸易航线较为单一及海军实力有限等,特别是美国的“两洋战略”、印度的“印度之洋”战略与中国的印度洋战略存在冲突;中国应以“构建共同价值观、寻找共同利益、促进共同发展”为原则,积极应对印度排他性的海洋战略,从经济、外交等方面强化对印度洋的投入。
分阶段实施中国海洋安全战略目标:与国家发展战略相适应,中国海洋安全战略分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中国现阶段的海洋安全战略目标应以保护海洋通道安全为主。明确不同时期中国海洋安全战略发展重点与难点,采取先易后难策略,稳步推进,有效拓展中国的出海口,不断扩大中国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区域的硬实力与软实力,使相关国家成为中国印度洋安全架构上的利益攸关方,最终实现中国由区域性海洋大国向世界性海洋大国的战略转型。
因此,中国需要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安全、外交等手段,加强陆地基础设施建设,打通中国通往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陆上通道,形成陆上通道与海上力量相配合的有利战略态势,保证中国石油运输安全。积极深化新型海洋合作:在西太平洋:中、美两国可以建立合作共赢的新模式,加强相互协调,减少冲突,管控分歧,实现利益最大化;同时,中国应妥善处理好与东盟国家的海洋权益争端,坚持“双边协商”的具体策略,力避南海问题国际化。客观认识印度等区外力量向南海地区的渗透,积极寻求应对之策。在印度洋:中、印两国可建立合作机制,印度积极拓展在南中国海地区的战略空间与影响,企图阻止中国力量进入印度洋,处理好与印度的关系是中国印度洋战略的关键所在,应深化互利合作,规避或减少冲突。积极发展和保持与印度洋沿岸非洲国家的关系,最大限度地维护中国的战略利益。
同时,应不断强化中国的国家海洋机制建设。在中国海洋安全战略演变进程中,中国应不断完善海洋体制机制建设,强化海洋管控,进一步明确与完善我国的海洋政策及法律制度,使捍卫海洋领土权益与近海核心利益、维护中国海外利益尽早形成机制化、常态化模式。积极、灵活地妥善处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海权问题与海洋权益争端,建立相应的海上对话沟通机制,在巡航、海上补给、海上救援、打击海盗和反恐等领域加强协调与合作。
中国的海洋强国之路必须避免重蹈世界金融资本操弄下传统海洋战略的覆辙,也不会以牺牲海洋为代价谋求自身利益。探索新型海洋战略并影响周边国家乃至世界其他国家的海洋政策,成为中国新一代领导人不得不考虑的主要议题。中国海洋安全战略在于自我经济社会的结构性升华及其带来的社会文化的新生,与周边国际建立持久良好的睦邻合作关系将有助于中国海洋安全战略的健康发展。构建“刚而不锐”的海洋安全战略,符合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需要,也符合人类历史发展潮流,更符合中国一直坚持的维护世界和平的道德正义。
(作者胡志勇是上海社科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研究员)
来源:中国评论通讯社,2013年4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