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骁骁:2021年丹麦对华政策

2021年丹麦与中国的关系是遭遇严重波折的欧中关系的一个缩影。虽然双方的经贸合作增长势头良好,但在以人权为代表的价值观问题上的冲突给双边关系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藉由所谓的新疆人权问题,欧盟时隔32年再次对华发动了制裁,中国政府实施了坚决的反制裁措施,制裁对象中包括丹麦民主联盟基金会。323日,中国驻丹麦大使冯铁就欧盟借所谓新疆人权问题对中国进行制裁向丹麦外交部提出了严正交涉。

一、中丹政治、经济、人文交往

受到了制裁事件以及疫情的影响,中丹在政治交往方面相比往年频率有所下降,高层互访有限。11月26日,丹麦外交大臣耶珀·科弗德(Jeppe Kofod)访问浙江吉安,与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进行了会晤。科弗德肯定了丹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价值,双方并就丹中关系、气候变化、人权等问题交换了意见。会前,科弗德向媒体表示,将会通过现场会议来关注中国的人权状况,特别是香港和新疆的事态发展。在这次会议上,双方同意对《绿色中丹联合工作方案》(Green China-Denmark Joint Work Programme)的内容更新举行磋商以最终达成一致,并签署了五项备忘录。《方案》旨在对中丹两国进行绿色转型提供指导,内容涉及气候变化、能源、环境、农业、卫生等领域。此外,科弗德还分别与中国商务部部长、环境部部长进行了视频会谈。丹麦在绿色能源方面已经走在国际前列,丹麦气候部长约根森此前表示,丹麦反对将天然气、核电视为绿色能源,将继续推动它们归为“不可持续”类能源。因此,中丹的绿色能源合作对中国而言存在着较大的空间,对推动中国能源建设的绿色转型有着重要的、积极的意义。

经济方面,虽然受到了疫情的影响,但是中丹贸易却逆势增长。2021年1月至9月,中丹贸易额达到128.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0%。中国对丹麦出口达到10.4亿美元,同比增长41.6%。中国自丹麦进口52.1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5.8%。从2020年9月到2021年9月,中国对丹麦的出口额已经增长了116%,进口额增长了58%。丹麦驻华大使马磊(Thomas Østrup Møller)在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网采访时表示,中国市场对丹麦来说非常重要。中国是丹麦除欧盟和美国之外最大的市场,也是丹麦海外第二大投资国。铁路运力的提高弥补了受疫情影响的海路运输,这成为中丹贸易实现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1月至10月,中欧班列开行12605列、运送货物121.6万标准箱,同比分别增长26%和33%,开行列数和运量均超2020年全年总量。其中,中欧班列中丹直达线于2021年3月顺利开通,成为促进中丹贸易增长的重要力量。10月28日,驻丹麦领馆联合丹中商业协会、丹麦德斯威集团共同举办中丹直达线推介会,中丹两国企业、机构代表40余人参加。

中丹文化交流与合作在2021年也获得了一些成就。9月23日,第二届中国丹麦教育论坛在线上举行,该论坛致力于推动中国与丹麦的民间教育交流。12月1日,中国知识产权局与丹麦专利商标局举行了视频会议,双方签订了相关的知识产权合作谅解备忘录。这是中丹双方达成的首份知识产权合作谅解备忘录。这标志着两国的知识产权合作迈向了一个更高的台阶,为两国的知识产权用户提供了更好的环境。

二、人权问题与中丹冲突

相比往年,2021年由所谓“自由”、“人权”等问题引发的中丹摩擦和冲突明显增多。在两位丹麦议员的协助下,港独分子许智峰于2020年12月逃往丹麦。丹麦政府和国会均支持这一行为。丹麦国会于2020年12月21日,通过了一项谴责中国政府的决议,批评北京当局侵犯了所谓的香港人权。这一事件在2021年初继续发酵。香港政府公开表示正在寻找如何追究两位丹麦议员的责任,以及通过何种途径将两人引渡到香港。虽然丹麦与香港无引渡安排,但有刑事司法互助协定,香港政府有权要求丹麦执法部门协助。但丹麦外交部长科佛德在媒体前表示,虽然香港政府可能会发布通缉令,但丹麦会坚决拒绝引渡其国会议员。去年6月香港《国安法》发布以来,已经有多个西方国家暂停了与香港之间的引渡协议。是否终止与香港之间的司法合作亦成为丹麦议会讨论的热题。

2021年5月10日,哥本哈根民主峰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这一论坛是由前总理拉斯穆森创办的丹麦民主联盟基金会筹办。丹麦外交大臣在会上暗示中国对欧盟的制裁行为恶劣。并且,此次会议邀请了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港独分子罗冠聪参会。中国驻丹麦大使馆发言人发表声明,评判这一行为是一场政治闹剧,是打着“民主”、“自由”的旗号干涉中国内政。5月12日,丹麦驻联合国常任代表马汀·赫曼(Martin Bille Hermann)代表丹麦、爱沙尼亚、芬兰、冰岛、立陶宛、拉脱维亚、挪威、瑞典,发布了北欧-波罗的海国家联合声明,严重关切新疆人权问题,污蔑新疆存在大规模严重违反人权行为。10月27日,丹麦地方选举候选人托马斯·罗登(Thomas Rohden)在中国大使馆门前悬挂印有藏独旗帜图案的选举广告,该广告之后被移除。中国驻丹麦使馆发表声明称,坚决反对借选举之名和所谓“言论自由”干涉中国内政,损害中国主权。对于这一损害中国主权的行径,丹麦政府采取了模糊处理的姿态,外交大臣科弗德表示,选举海报被移除令人担忧,将等待警方的调查结果,然后做出下一步措施决定。12月22日,港大拆除了校园内的反华雕塑,该雕塑由丹麦艺术家高智活(Jens Galschiøt)创作,丹麦反对党要求丹麦外交部就此事件传召中国驻丹麦大使。

三、中美竞争与丹麦的选择

在中美竞争的背景下,丹麦不得不迫于美国的压力就安全问题与美国展开针对中国的合作。2021年5月,丹麦政府出台的外国直接投资审查法案获得通过,并自2021年9月1日正式生效。对丹麦公司的大量外国直接投资以及与丹麦公司签订的协议均需要获得丹麦商业管理局(DBA)的事先授权。这项最新的立法缘于中国华为公司在丹麦建设5G基础设施而引发。华为在丹麦的商业活动被认为对其国家安全和公共秩序构成了潜在威胁。在电子设备采购问题上,美国政府继续对丹麦施压。据丹麦《政治报》(Politiken)披露,4月中下旬,美国驻丹麦使馆向丹麦《政治报》提出终止使用诸如华为、中兴等中国企业电子设备的要求,如果拒绝配合则将终止订阅该报。美国驻丹麦使馆还向其他的丹麦服务商提出类似要求。

美国展开全面对华竞争的另一个不可避免的影响是,中方在丹麦自治领格陵兰岛的经济活动遭到了冲击。5月20日,北极理事会外长会议召开,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出席会议,期间访问了丹麦、格陵兰岛。布林肯表示,美国希望加强与这一丹麦自治领建立更强大的伙伴关系。加强与格陵兰岛的联系,已经成为美国对抗中俄的全盘计划的一部分。美国国际开发署宣布一项价值1210万美元的针对格陵兰岛的经济援助计划。虽然,美国加大了在格陵兰岛的存在引起了一些丹麦内部的不满声音,但总体上丹麦政府是予以配合的。丹麦现任外长在会晤前任美国国务卿蓬佩奥时就曾表示,欢迎美国加大在格陵兰岛的金融和政治投资。中美竞争深入影响了该岛的政治生态,格陵兰岛自治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动限制中资的活动。

丹麦国际问题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认为,投资问题与中国的政治影响力、对环境的影响一同构成了华盛顿、哥本哈根、格陵兰岛大选的重要关切。这一关切背后的看法是中国投资是由中国政府的战略目的所推动和协调的。随着左翼环保党在选举中的获胜,禁止探勘铀矿的新法案在11月被正式提交,这一项政策无疑重创了计划在格陵兰岛开采稀土的中资企业。此外,自治政府撤销了一家中国煤炭和铁矿石进口商的铁矿石开采许可证,理由是该企业未能在规定期限内完成矿区经营活动。

最后,美国也利用安全、人权等议题联合丹麦打压中国。11月3日,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访问丹麦。到访期间,斯托尔滕贝格参加了第73届北极理事会,并在丹麦议会发表了演说,在赞扬丹麦对北约所做出的贡献同时,大肆鼓吹中国对北约安全构成的挑战。12月10日,美国联合丹麦、挪威、澳大利亚发布了一份联合声明,表示四国将努力遏制利用产品侵犯人权的政府出口技术。该声明称,四国将基于自愿的准则做出政治承诺,使用出口管制工具,防止用于促成严重侵犯人权行为的软件和其技术扩散。虽然该份声明未点名中国,但是由美国总统拜登在其主持的民主峰会上宣布,针对中国的意味不言自明。

四、中丹关系的未来展望

虽然丹麦一直宣称人权是其外交政策的重心,但中丹的实力悬殊,使得丹麦政府几乎不可能就所谓人权问题独立地采取过激单边行为。中国与丹麦的双边关系,就本质上依然是由经济、科教、绿色能源、气候等次级议题所驱动的,因而丹麦对华外交仍然会奉行谨慎的姿态,以免其在全面战略伙伴下获得的既得利益受损。然而,由于其高度的价值观偏好的外交政策,借助其北约、欧盟以及北约理事会成员国的身份,丹麦仍旧会在诸如中国人权的敏感问题上发声,并在这些组织内部推动、支持对华的统一立场或行动。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原文发表于由复旦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和上海欧洲学会共同发布的《欧洲对华政策报告(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