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破解“中东之问”难题:以共建“一带一路”推进中阿合作

来源:《阿拉伯世界研究》2022年第3期

作者:王健,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2013年以来,中国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推动与阿拉伯国家务实合作,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和进展。2014年6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阿合作论坛北京部长级会议上指出,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因丝绸之路相知相交,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双方应该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打造中阿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既要登高望远、也要脚踏实地,构建“1+2+3”的合作格局,即以能源合作为主轴,以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两翼,以核能、航天卫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领域为新的突破口。2016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开罗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发表题为《共同开创中阿关系的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针对“中东向何处去”的“中东之问”,指出破解难题的关键在于加快发展,表示中国将在中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矢志做中东和平的建设者、中东发展的推动者、中东工业化的助推者、中东稳定的支持者、中东民心交融的合作伙伴。


(一)持续推进与阿拉伯国家在“五通”方面的合作


第一,在政策沟通方面,加强战略协调和行动对接。自2016年1月,中国政府公布首份《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以及2018年7月10日中阿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双方政治互信日益增强,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机制,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与中东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战略对接。截至2021年,中阿合作论坛举行了9届部长级会议、17次高官会和6次中阿高官级战略政治对话。截至2022年初,中国已同20个阿拉伯国家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与埃及、沙特、阿联酋、卡塔尔和巴林等国的《2030愿景》、约旦的《2025愿景》、阿尔及利亚的《2035愿景》、摩洛哥的《科技城建设计划》以及伊拉克的《157个重建重点计划》等阿拉伯国家的发展战略规划实现对接。


第二,在设施联通方面,积极加强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目前,中企已在阿拉伯国家投资建设了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合作项目。在2005~2020年间,中企在17个阿拉伯国家投资总额达1,969亿美元。2021年前6个月,中企在阿拉伯国家实施的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项目完成营业额超过144亿美元。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埃及新首都中央商务区、卡塔尔卢塞尔体育场、中国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沙特吉赞项目群、卡塔尔多哈新港、阿联酋哈利法港二期集装箱码头、阿尔及利亚东西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落地。此外,中国在电力、通讯等新基建领域也不断加大与阿拉伯国家的合作力度。如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参与了埃及500千伏主干电网的改造项目,在沙特完成了500万块智能电表及配套系统的安装工作。华为与沙特电信、沙特阿美在5G油气领域开展合作,共同探索5G在石油、天然气行业的创新应用等。


第三,在贸易畅通方面,积极开展以油气为主的能源贸易,并努力开拓新领域。2020年,中国从阿拉伯国家进口原油2.78亿吨。沙特、伊拉克、阿曼、科威特、阿联酋等国家都位列中国能源进口前十名。其中,沙特对华出口从2012年的5,390万吨增长到2020年的8,492万吨。从天然气贸易来看,卡塔尔对华出口长期位列前两位,对华天然气出口从2012年的67.9亿立方米增加到111.3亿立方米。以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和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为平台,中国积极拓展对阿贸易合作新领域。2020年,中阿贸易额为2,398亿美元,虽受疫情等因素影响略有下降,但中国对阿拉伯国家出口增长了2.2%。其中,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占比达到67.4%,同比分别增长6.1%和3.3%。


第四,在资金融通方面,加大对阿拉伯国家的投资并积极开展金融合作。据阿拉伯投资和出口信贷公司发布的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超过美国和阿联酋成为中东地区最大的投资者,投资总额为290.5亿美元,约占该地区外来直接投资的31.9%。截至2020年底,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直接投资存量201亿美元,阿拉伯国家来华投资累计38亿美元,双向投资涵盖油气、建筑、制造、物流、电力等众多领域。自“一带一路” 倡议提出以来,中国设立了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型的多边金融机构,并为中东国家的基建提供资金支持。在项目融资方面,中国充分发挥国开行、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优势,密切双方金融机构间的合作,并推动丝路基金、亚投行等多边金融机构为阿拉伯国家基建项目融资。如2018年8月,丝路基金、哈电集团与阿联酋投资机构共同投资哈斯彦清洁燃煤电站,成为丝路基金在中东的首单投资项目。亚投行批准设立了4个涉及阿拉伯国家的项目,分别是阿曼杜库姆港商业码头和作业区项目、阿曼铁路系统准备项目、阿曼宽带基础设施项目和埃及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贷款承诺额共计6.63亿美元。此外,中国还分别与阿联酋和卡塔尔设立共同投资基金,主要投资中东传统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和高端制造业等。


第五,在民心相通方面,积极开展中阿文明对话,推动中阿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框架下的中阿关系暨中阿文明对话研讨会迄今已经举办了9届。目前,中阿地方政府已建立40余对友城关系;中阿新闻交流中心、中阿电子图书馆门户网站正式落地;阿拉伯语教学在中国不断发展,目前已有50余所高等院校开设了阿拉伯语专业;“汉语热”在阿拉伯国家持续升温,沙特、阿联酋、埃及宣布将中文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二)提升中阿能源合作,开拓三大高新领域,构建健康丝绸之路


在油气领域,双方油气企业在原油贸易和上游开发方面不断取得新的合作成果。2020年,阿拉伯国家向中国出口的原油占中国原油进口总量的51.3%,是中国最重要的进口原油来源地。中资油气企业积极参与阿联酋、伊拉克等国的上游区块开发。如中石油中东地区原油与权益产量在2017年均创历史新高,完成权益产量4,230万吨,接近中石油海外业务的半壁江山。中石油和华信能源获得阿布扎比陆上石油区块12%、为期40年的权益,这也是中国在阿拉伯产油国首次与当地国家石油公司并肩成为投资方。此外,中石油还参与了伊拉克哈法亚油田三期项目等。 


在核能领域,中核集团与阿联酋、沙特、阿尔及利亚、苏丹等国签署了和平利用核能协定,并在铀矿勘探、核燃料供应、核电站运维等领域达成合作意向。在航天领域,中阿积极推进“天基丝绸之路”,探索开展在空间科学、发射服务、卫星应用等方面的合作。中国已同埃及、阿尔及利亚等阿拉伯国家开展航天合作,帮助埃及建立卫星总装集成中心。2017年,中国为阿尔及利亚发射了“阿星一号”卫星,开创了中国同阿拉伯国家航天领域合作的成功先例。2018年,中国又为沙特发射了两颗遥感卫星。在新能源领域,上海电气参与建设的迪拜95万千瓦光伏+光热混合电站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光伏+光热混合电站。隆基股份正在卡塔尔哈尔萨投资光伏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世界第三大单体光伏项目,将为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的场馆供电,并可以满足当地约10%的电力需求。此外,2021年7月,晶科能源中标阿联酋阿布扎比迪哈夫拉(Al Dhafra)2,100万兆光伏发电项目,这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体太阳能发电站。


新冠疫情发生后,阿拉伯国家对中国的抗疫斗争给予声援和支持。阿联酋是第一个接受中国疫苗境外三期临床试验的国家,阿尔及利亚、埃及等国也在第一时间向中国提供了物资援助。2020年12月,沙特、阿联酋、巴林、埃及等国陆续批准使用中国的国药疫苗和科兴疫苗。从2021年3月开始,中国大规模向阿拉伯国家援助新冠疫苗,主要接受国包括突尼斯、伊拉克、叙利亚、约旦等。在3个月时间内,中国先后向17个阿拉伯国家援助出口7,200多万剂新冠疫苗。中国还通过埃及向巴勒斯坦加沙地区援助50万剂疫苗。除了疫苗捐助之外,中国还积极推动新冠疫苗在阿拉伯国家本土生产。2021年3月,中国国药集团与阿联酋合作生产的中国新冠灭活疫苗正式投产。9月,中国科兴生物同埃及签署2亿剂新冠疫苗本土化生产协定。10月,阿尔及利亚同中国的科兴公司合作生产新冠疫苗正式投产,双方在新冠疫情面前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决心和行动,成为进一步打造中阿卫生健康共同体、推动“健康丝绸之路”建设的楷模与标杆。


(三)破解“中东之问”的现实障碍及其路径


尽管取得显著成效,但我们也要看到,中东政治不稳定、工业化基础薄弱、产业比较单一等问题,也给中阿在“一带一路”合作中带来不少问题,成为双方合作着手破解“中东之问”的现实障碍。


第一,阿拉伯国家内部的治理水平比较薄弱。根据联合国西亚经济社会委员会(ESCWA)的估算,2020 年 7 月,在 4.36 亿阿拉伯人中,有2,600万人流离失所。5,50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7,400万人缺乏洗手设施。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阿拉伯世界的治理短板更加明显。此外,阿拉伯国家内部之间还存在许多内部冲突,如叙利亚内战、利比亚内战和也门内战,这也严重制约了阿拉伯世界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


第二,阿拉伯国家的产业基础薄弱而单一,经济韧性较差。疫情前的2019年,世界银行数据显示,阿拉伯国家整体GDP增长为2.1%,明显低于全球2.6%的平均水平。受新冠疫情冲击,2020年阿拉伯国家经济整体下降5.5%,除了埃及以外,几乎都是负增长。特别是海湾地区产油国受国际油价暴跌和疫情的双重冲击,增速下降幅度更大,不仅给本国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而且还波及公共财政和社会福利保障,各国不得不大量发债。有研究指出,许多阿拉伯国家的公共债务比率将达到20年来的最高水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其中11个产油国债务占GDP的比重将从2000~2016年的年均25%上升至2021年的47%。


第三,阿拉伯国家的工业化进程,特别是海湾国家的产业多元化依然迟缓。传统能源在世界能源结构中所占的份额和地位逐渐下降,但石油依然是许多阿拉伯产油国的支柱产业。虽然阿拉伯产油国意识到产业多元化的必要性,纷纷提出各自的发展愿景,但海湾国家的经济发展目前仍高度依赖石油相关产业,石油收入占其财政收入的70%至90%不等。而2020年的低油价和疫情导致的财政危机,严重削弱了海湾国家依靠公共投资推动经济转型的能力。


为此,以共建“一带一路”推进中阿合作,解决困扰阿拉伯国家稳定与发展的“中东之问”,亟需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大推进力度。


第一,加大在中东地区的促和力度,增强与阿拉伯国家在治国理政方面的经验交流和人文交流。稳定是破解“中东之问”的前提,中国应进一步加大对地区事务的参与力度,努力做中东和平的建设者、中东稳定的支持者和中东民心交融的合作伙伴。2021年,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数次访问中东,到访沙特阿拉伯、土耳其、伊朗、阿联酋、巴林、阿曼、叙利亚、埃及、阿尔及利亚等中东九国及阿盟,就一系列地区热点问题和治理难题提出了中国的倡议和方案,为推动中东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双方在如何落实中东安全稳定5点倡议,探索建立包容性的中东安全合作机制方面,表达了进一步加强沟通和协调的愿望。此外,中国应该进一步加大与阿拉伯国家在治国理政,特别是增强改革创新理念和方式的交流。中国在许多领域,尤其是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的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可以为中东地区提供借鉴,如在减贫脱贫、健康卫生以及创新、科技等领域的一些举措。要在中阿合作论坛的框架内,加快推进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建设和发展,使之成为中阿治国理政经验交流的重要合作平台,并进一步增加阿拉伯国家来华培训官员和技术人员的数量。在人文交流方面,要进一步扩大中阿教育合作的规模,增加双方留学生交流的规模。加强中阿双方学术机构、媒体和智库等交流、继续做好典籍互译工作,特别是要办好中阿合作论坛框架内的中阿关系暨中阿文明对话研讨会、中阿友好大会和中阿文化节等,进一步夯实“一带一路”的民心基础。


第二,加大与阿拉伯国家的贸易便利化和产能合作,助力当地工业化发展,推动双边贸易结构多元化。发展是破解“中东之问”的动力,中国应进一步加大对中东经济发展的投入,做中东发展的推动者、中东工业化的助推者。虽然阿拉伯国家公共消费和个人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但由于贸易条件等原因,中阿贸易和投资增长长期低于预期。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北京部长级会议上提出,争取把中阿贸易额从2,400亿美元增至6,000亿美元。但中阿贸易在2014年达到2,500亿美元以后出现下降,2016年回落至1,700亿美元。虽然2018年重新上升到2,400亿美元以上,2019年达2,664亿美元,但2020年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又回到了2,400亿美元之下,为2,398亿美元。迄今为止,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没有建立一个自由贸易区。考虑到全球能源结构的变化和“碳中和”“碳达峰”的趋势,中国应该进一步推动与海合会的自贸区谈判,从而提升中阿之间的油气合作水平和贸易创造。同时,应该进一步优化产业园区建设,并多渠道推动中阿之间的产能合作,助推阿拉伯国家工业化整体水平,逐渐形成中阿制造业之间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为双边贸易和投资增长创造新的条件。特别是在产能合作中,要切实注重将对方产业结构调整与高科技合作结合起来,加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在新能源、航空、通信、农业等高科技领域的合作。与此同时,中国还应加大与阿拉伯国家,特别是海湾国家的金融合作,提升多元化融资水平。金融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海湾国家拥有大量石油美元和主权投资基金。虽然阿拉伯国家都已积极参与了中国发起组建的亚投行等金融机构,但双方金融合作的空间还很大。可以考虑与海湾国家主权基金合作设立中阿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专项基金,并积极引入第三方共同参与融资。同时,利用海湾国家的资本市场发行股票和基建债券。目前,阿布扎比全球市场已与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签署了谅解备忘录,意在共同建立一个促进中方在阿贸易与投资的交易所,服务于中阿“一带一路”合作和人民币在该地区的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