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所与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联合举办“‘美墨加三边协议’的影响及中国应对”研讨会

1016日,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与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联合举办‘美墨加三边协议’的影响及中国应对”研讨会。研讨会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王健研究员主持,会议邀请了来自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与会,共同就刚刚达成的美墨加三边协议行深入探讨。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东亚经济研究中心、日本经济研究中心陈子雷主任指出“市场经济地位”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中国加入WTO议定书》第15条清楚规定,反倾销调查中对中国出口产品正常价值的“替代国”计算方法必须于中国加入WTO的第15年后终止。从目前来看,美国逼迫中国退出WTO的可能性并非没有,但是成本较高,所以意图先从“美墨加三国协议”开始,纳入“非市场经济体”条款,用国内法来限制缔约方将来选择自贸协定伙伴的自主权。对中国的影响在于,今后谈判FTA的交易成本会大幅度上升。

上海财经大学自贸区研究院副院长孙元欣指出,原先“非市场经济地位”主要是经济层面反倾销领域中的一个“概念”。经“美墨加三国协定”后,这一概念是否会逐渐衍生至包括某种政治意义在内,对此需要十分关注概念的演变。特别是,中国需要从概念可能的演变路径进行应对,从全球贸易网络的角度进行分析。此外,关于“竞争中立”原则,我国目前国内法律体系中,并没有明确违背这一原则。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国际贸易系兰宜生教授认为“美墨加三边协议”对中国外贸的直接影响并不大。“非市场经济地位”此前主要是反倾销领域中对中国出口产品的歧视性待遇。欧盟此前对中国出口产品采取反倾销措施的只占中国出口欧盟产品的0.65%。因此,无须过于强调该条款对中国外贸层面的负面影响。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国友教授指出,“美墨加三国协定”中的“非市场经济体”的认定标准在于缔约方的国内法,目前国际法层面并没有这一界定。美国等国用国内法规定来限制他国自贸伙伴选择自主权,是极其不合理的。此外,总体而言,“美墨加三边协定”是特朗普以“自我”为主,与墨西哥和加拿大进行的一次在NAFTA标准之上的谈判,其启动谈判的主要目的并非是对中国形成统一战线,而是兑现其竞选承诺。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牛海彬认为,“美墨加三国协定”很多规则都是以TPP为蓝本,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超越,比如原产地规则,乳制品行业的市场准入标准等方面。从美国国内分析来看,协议总体上对美国还是有利的,特别对美国的农产品和制造业部门,因此对特朗普的选情也有不少帮助。中国方面还是应该积极维系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关系,努力拓展自贸伙伴网络,减少该协定对中国地缘经济格局层面的负面影响。

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吴其胜博士指出,“美墨加三国协定”中的“非市场经济体”条款体现了特朗普政府贸易策略的一种转变,即改变原来的向所有国家发起保护主义贸易攻势,转为联合贸易伙伴打造贸易联盟,重点在贸易问题上打压中国。此外,“美墨加三国协定”专门涵盖了一些涉及跨国数据流动、汇率操纵、竞争中立等议题的规则。这些规则安排目前对三国之间的贸易没有太大影响,但特朗普政府希望将其作为模版加以推广。

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柯静博士指出,USMCA协定本身是美国当前自贸协定规则标准的一次“自我实现”,兑现了特朗普的竞选承诺,要为美国选民谈判更加有利的自贸协定。与此同时,为更好实现其施压中国以换取中国作出美国所期待的让步,协议中出现了诸如“非市场经济体”等富含针对中国意味的条款。对中国的主要压力体现在四个方面:1、为特朗普政府继续对华加征关税等施压行为创造更大空间;2、为特朗普政府在该协定基础上实现更大的自由国家贸易区战略也争取了更多时间和空间;3WTO的改革变得更加急迫,各方压力都会有所增加;4、中国更须直面中美间规则博弈压力。

 

 

与会学者就USMCA协定中的重点规则、对中美经贸关系发展走向的影响、中国立场和应对策略进行了充分而热烈的讨论。最后,上海美国问题研究所常务所长胡华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指出会议及时,富有成效,在座专家就USMCA以及中美经贸关系中的热点问题各抒己见,有助于各方进一步增进对当前形势的理解,作出更为准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