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所举办第十届上海全球问题青年论坛

201877,由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关系研究》编辑部共同主办,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历史和外交实践为主题的第十届上海全球问题青年论坛在上海社科院举行。来自北京、上海、湖南、广东、重庆、山东、湖北以及海外的数十名青年学者和研究生参与本次论坛。上海社科院国际所汪舒明副研究员主持开幕式,上海社科院国际所常务副所长刘鸣研究员致辞。

  

(刘鸣研究员致辞)  

本次论坛青年学者们就人类命运共同体展开了多方面、多层次的探讨。与会青年学者就“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与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外交“、”议题领域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四个议题展开讨论。

 (参会人员合照)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刘方平、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刘典分别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传统思想方向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内涵,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王悠和云南大学周边外交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张励从观念与认知角度分析西方社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王悠分析了中西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分歧。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陈玉聃提出中华传统思想除了儒家、道家、法家外还有其他的文化传统,这些中华传统思想又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何影响呢?上海社科院国际所罗辉助理研究员对西方成熟的治理理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差别之处提出思考。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外交为主题的第二议程中,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发展中国家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畅围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展开论述。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锦前围绕“友情外交”战略,论述如何在传承发展与中国传统友好国家关系的同时为促进落实中国对外“亲诚惠容”的外交战略创造条件。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钟准以“铁路外交”为例,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成果。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经济技术研究院经社处研究员张锐从国家电网的海外项目出发,围绕“能源外交”主题阐述中国近期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指导下,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行能源外交的经验与成果。上海社科院国际所赵建明副研究员在评论中指出,“路径”问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张骥副教授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人文因素至关重要。

  

第三议程为议题领域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议程针对全球治理中气候治理和网络空间治理这两大重要治理领域展开讨论。济南大学政法学院李慧明副教授指出全球气候治理是当今世界最能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性问题,中国应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中国气候治理方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瑜贺博士也指出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气候治理的创新,为气候治理注入新活力。上海社科院汤伟副研究员对气候治理研究的研究方向进行点评。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赵秀赞博士择了技术-文化的二维视角探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央党校邓笑博士认为需要构建与现在网络空间相匹配的受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导的治理方式,上海社科院新闻所副研究员戴丽娜提出进行“网络空间共同体”研究时应明确网络空间和传统现实空间存在区别的现实,认识到网络空间作为新空间和现实空间存在本质差异。

  

    第四个议程的主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张鹏通过考察东南亚华人基督宗教社团探讨中国-东盟侨务公共外交。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李永强以“中朝俄韩”经济走廊对接“一带一路”建设为例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引导下的区域合作实践。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詹德斌副教授在评论中指出,朝核问题中最关键的是美国因素。俄罗斯国家研究型高等经济大学梁靖雨博士以上合组织为例考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地区实践效能。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吴泽林通过聚焦中外“联合委员会”机制的构建探讨中国外交在合作机制建设上的经验与启示。武汉大学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创新中心李廷康博士从国际共同体视角观察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的内在缺陷和改革问题。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所章远副研究员评论指出,由于历史原因,东南亚华人参与中国公共外交的热情并不高。且中国基督教社团与东南亚基督教社团间的认同感不强,宗教公共外交的有效性有待观察。  

  

本次论坛闭幕式由上海社科院国际所李开盛研究员主持,复旦大学任晓教授和上海外国语大学郭树勇教授对优秀论文进行点评。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任晓教授指出在进行学术研究特别是政策性概念的研究时,应超越泛泛而谈,进行学理上的深入和细化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郭树勇认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做直接理论的探讨值得鼓励,在学理研究中,应当注重历史的纵深。

本次论坛经过三轮评审和评奖委员会匿名打分等环节评出三个等级的奖项。国际所常务副所长刘鸣研究员,复旦大学任晓教授和上海外国语大学郭树勇教授分别为获奖者颁奖。本次论坛颁发三等奖:张鹏《命运共同体视阈下的中国-东盟侨务/宗教公共外交 —— 以东南亚华人基督宗教社团为中心的考察》、李慧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的全球治理新形势及中国的战略选择》、刘锦前《新时代中国“友情外交”战略的学理分析与价值探究》;二等奖:钟准《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中国“铁路外交”:历史演变与当前类型》、刘畅《“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一等奖:李廷康《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安理会集体安全机制改革》。

获奖合影:李慧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的全球治理新形势及中国的战略选择》)

  (获奖合影:张鹏《命运共同体视阈下的中国-东盟侨务/宗教公共外交 —— 以东南亚华人基督宗教社团为中心的考察》)

  (获奖合影:刘锦前《新时代中国“友情外交”战略的学理分析与价值探究》)

 (获奖合影:刘畅《“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获奖合影:钟准《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中国“铁路外交”:历史演变与当前类型》)

  (一等奖:李廷康《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安理会集体安全机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