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双纪念日被曲解为反日纪念日

“安倍的这些伎俩试图颠覆过去几代领导人苦心经营的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致使中日关系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在此情况下,中国设立国家公祭日也就具有对日关系的层面,但这主要是从维护中日政治关系大局,告诫日本国内少数右翼政客不要在错误史观上冥顽不化,那注定是一条死胡同,牺牲的不只是中日关系,也是战后日本和平发展道路。”

今年2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9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这是中国首次在国家层面以法定形式设立国家公祭日, 这对于曾经经历那场历史浩劫的中华民族和数以万计的死难同胞来说意义重大。这是对中国悲惨历史记忆的一种敬畏,更是对人的生命的一种尊重。这段历史理应是世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不应该被淡忘甚至遗忘。此时设立纪念日反映的是新时期中华民族对于历史认知的自觉、自信的成熟。对此,我们不应简单地将其理解为反日策略的需要,这既不符合我们设立公祭日的初衷, 也是对历史和生命的亵渎。

诚然,日本安倍内阁再度执政,不断在历史问题上发表谬论, 极力否认、美化曾经给邻国带来巨大伤害和损失的侵略历史。在参拜靖国神社和慰安妇问题上,不断挑战人类良知和战后国际秩序的底线,受到国际社会的强烈不满。殊不知,这种对待历史不负责任的态度, 只会彰显日本对于历史问题的短视与无知, 暴露出战后日本正确历史观教育的严重缺位。这不但损害日本战后作为和平国家得到国际社会认可与尊重的形象和信誉,也让国际社会开始质疑日本领导人到底要将日本带向何处?

历史问题事关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当年,中日发表联合声明和签署和平条约以及此后发表的两份政治文件, 都确认了中日在历史问题上的基本共识,即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 表示深刻的反省。此后,尽管期间发生过个别日本领导人言行不当的情况, 但总体上历届政府都是继承并遵守着这一基本共识。这也是中日关系总体上能够相对稳定发展的根本原因。然而,安倍政权在错误史观道路上越走越远,不但对其内阁成员不加制约,自己亲自参拜靖国神社,还通过操控人事任免影响媒体舆论在历史问题上的立场, 严重损害日本媒体的公信力。安倍的这些伎俩试图颠覆过去几代领导人苦心经营的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 致使中日关系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在此情况下, 中国设立国家公祭日也就同时具有对日关系的层面, 但这主要是从维护中日政治关系大局, 告诫日本国内少数右翼政客不要在错误史观上冥顽不化,那注定是一条死胡同,牺牲的不只是中日关系, 也是战后日本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公祭日是中国人民对历史苦难的纪念,不是要延续仇恨、挑起纷争。我们首先对此应有足够的认识和理解。

反观日本媒体, 却有利用中国公祭日渲染中国反日的态势。就连近期频现舆论风波的NHK在报道此事件时,也发表评论称,中国在历史认识问题上要孤立日本。对中国相对友好的《朝日新闻》则称,中国将中日间的历史事件发生日作为法定国家纪念日“极为罕见”。以右翼色彩著称的《产经新闻》则表示,这两个“增大反日情感”的纪念日恐怕会对在华日本企业的经济活动和日本人有影响。日本国内也有外交人士称,中方要转向敌视日本整体的政策。

从这些言论可以发现日本媒体看待此事件的立场, 它们没有集体反思日本政客在历史问题上的错误立场,反而危言耸听、夸大其实,将其单纯理解为中国对日政策转向全面反日,并将危及日本在华企业和日本人, 让人不免觉得日本媒体的臆想能力太过强大。但这种理解不但偏颇,还有危险,中国必须谨慎待之。

长期以来, 中国在历史问题上始终是将日本右翼势力与普通民众分开处理, 但日本右翼政治势力和媒体经常混淆两者关系,将“中国反对日本右翼错误史观”宣传为“中国就是反对日本全体人民”。这对于缺乏辨别意识和了解中国甚少的普通民众来说,很容易被媒体和政客所迷惑,导致对中国厌恶情绪的产生,这也是近年来日本民众对华好感度降至历史低点的原因所在。

中日关系发展中最大的贡献者不是政治家,而是普通民众,特别是致力于中日友好的民间人士。当年中日关系实现邦交正常化就是走的一条“以民促官”的道路,是他们在中日政治关系的低迷期不懈坚持,为中日关系改善发挥着主要作用。近年来,这些中日友好民间力量在数量和发挥的空间上越来越小,这对于日趋复杂化的中日关系发展并非好事。

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强化,东亚力量格局经历深刻调整, 以及中日利益冲突层面加大的情况下,中日政治关系极大改善的可能性不大,双方都要为此做好长期的心理准备。在历史问题上,我们无法阻止日本右翼政客和势力的铤而走险,但我们可以采取有效反制措施揭露、警惕日本右翼错误史观、真实目的及其危害,最大限度地孤立这股右翼势力。同时,做好我们反制措施的后续解释工作, 既有对日本右翼政客荒诞言论和日本媒体混淆视听的错误报道予以纠正的被动性行为, 也要有向日本民众和国际社会传播中国反制措施的合理性、公正性,争取最大限度地理解的主动性行为。

设 立公祭日是国际通行做法,只为记忆历史、纪念逝者、珍惜和平,不为延续和煽动仇恨,这是设立纪念日的根本宗旨, 任何个人或国家都不应该等闲视之。我们不但自己要时刻谨记,也要防止他国别有用心地将这一神圣纪念日曲解。作为先辈付出生命代价换回的和平,我们的后辈们有责任将这一纪念日做好、做实,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少一些情绪化,多一份人性化,从中可以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包容、和平的精神。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来源:《东方早报》2014310